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小路的行知
张小路的行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102
  • 关注人气:24,5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必须能重复验证,才是科学

(2006-12-16 20:21:44)
分类: 知识眼镜布
又在看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夕谈”,又是方舟子在和某些人对阵,争论伪科学问题。一位嘉宾老爷子十分激愤,因为方舟子说他们几个人宣传的东西是伪科学。就在几分钟前,老爷子气的当场吃药,胡一虎不得不暂停现场,让老爷子冷静。老爷子坚持要方舟子证明他怎么伪科学了,并且拿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候任主席的来信,以说明自己的研究已被科学界接受。方舟子企图争辩,但显然现场老爷子的健康更为重要,节目暂时中止。
 
我知道方舟子要说什么。虽然我对方舟子到处开战的性格有点不赞赏,但是我对他坚持的“科学方法”是赞同的。他说的“科学方法”是现在科学界普遍接受的一个原则,就是可验证性。一个研究结果发表出来,要让同领域的其他科学家能按照那个人发表的实验报告中列明的条件一步步重现他的研究结果,只要做到了这点,科学界就承认此成果。否则,即便在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也可以被推翻。实际上,这种先是大吹大擂后来又被推翻的“科学发现”,国外有很多、很多、很多啊,远的有80年代的超导研究里跟风的,近的有韩国一个姓黄的大学者的作弊。
 
科学是要经得起检验的,是可证明的,这不是方舟子的要求,而是科学界定下的标准。别人对一个“科学发现”做评判,首先不是要当上那个领域的具有同等造诣和成就的专家,而是从程序上检视是否符合科学界普遍接受的那个方法。这就是说,方法是科学的一个重要保障。许多人批评方舟子怎么哪都插脚,懂不懂的都要来发言。放开他个性且不谈,这些人不应当要求方舟子首先成为他所质疑的某个具体研究的专家,实际上方舟子强调的是那些所谓“科学成果”还没经过科学方法检验,而且多数情况下,他认为是经不住检验的。这后一部份,他有时可能显得有点急躁和武断,但他指出的方法上的缺陷,在绝大多数他参与或者挑起的争论案例里都存在。在这点上,我赞同而且支持方舟子。
 
“一虎一夕谈”还在进行。我希望方舟子足够聪明和冷静,不要现场陷入就某个具体学术细节的纠缠,而是坚定指出科学要经得起验证,而非凭哪个刊物、某位主席的一句话或者“发现”者自己声称的某次因果效应来做评判。
 
至于说中国传统文化里某些悠久的成分是不是科学,还是先撇开民族情感不说,只说是否符合科学的可重复验证这个评判标准。即便是非科学的,也未必是绝对无用无益的,但如果不能被别人按照同样方法和实验条件做无数次重复的验证,它确实不能说是科学。真对不住。非要说那是科学,就当然招来方舟子、司马南的“伪科学”之责,嗯还有我的。非科学并不一定可恨,但是伪科学可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什么是科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