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饕餮之夜

(2007-07-01 00:58:20)
标签:

印度

邦加罗尔

美食

喝醉

来印度可以有千万条理由,去邦加罗尔的目的却只有一个。
她没有太多阑珊的古迹用来感怀,没有太多缥缈的神庙用来朝拜,更没有果阿那清爽的阳光和撩人的海滩,她有的仅是一些对旅行者来说没有丝毫游观价值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可是从这些冰冷园区中走出的却是一群最有活力的年轻人。他们有品味,有规矩,有格调,他们努力创造生活并欣然享受。就像和尚多的地方庙不会少,明星多的地方记者不会少,在邦加罗尔,最不缺的就是那些牢牢占据白领骨干精英8小时之外生活的各色餐馆酒吧。每天入夜,整座城市就像一片可以倒映出满天繁星的辽阔海面,一瞬间就璀璨起来。

MG大街是邦加罗尔夜色最浓的地段。4座大型购物中心,3家电影院,还有无数国际顶尖服装品牌专卖店,个个都是夜色的宠儿。而那些专营各国料理的高尚餐厅,那些往城市血液中源源不断添加酒精的酒吧夜店,更是名正言顺地成为游客到此一游的惟一目的——用美食把自己喂饱,用美酒把自己灌醉,人生一世,还有什么比这重要?!

关于印度的饮食文化,曾在斋城段落略有涉及。比如有三分之二的印度人吃素,他们还对甜食和油炸食品有一种偏执热爱,这也是大多数印度人晚年发胖的主要原因。
随着旅行的日益深入,对印度饮食文化也就有了更多了解。
印度饮食有南北差异。比如北方人肉食者多,南方人素食者众;比如北方人多吃面而南方人多吃米。除此之外,南北方吃饭姿势也各有讲究。北方人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指尖抓取食物,南方人则习惯让整个右手手掌全部参与食物的搅拌。虽然印度人进餐前有洗手习惯,可即使以貌似最干净的婆罗门的卫生标准衡量,如果把他们刚洗过的手放在哪怕放大倍数最小的显微镜下,细菌数目也一定会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晚餐选在MG大街一家正宗的印度餐馆。点了一整套塔利(Thali)。塔利是介于西餐与中餐之间的具有印度特色的上菜形式。中餐上菜特色是呼啦拉上齐所有,然后一座人不分彼此地狼吞虎咽。西餐尊重个体,各点所好,然后分成头盘主菜奶酪甜点一道道上全,前一盘不撤后一盘不上。而塔利则融合二者,既尊重个体,食客间不会交叉感染,也不会像西餐一样漫长到天荒地老。
是用一个铁盘同时端上六七只小碗,碗中分别盛放不同食物。有主食,米饭或者米饼;有肉食,一小块羊排,一小碗鸡肉;有素菜,咖喱土豆,蔬菜泥等;还有佐餐,如甜奶酪,酸辣酱等。这样一餐不过100卢比,各种营养及荤素的搭配也算合理。
有的餐馆用纯天然的芭蕉叶子取代了铜铁器皿。食物也不再用碗盛放,而是直接一坨一坨地堆在叶子上。食客要用右手一蘸一搅一抹,吃完还有个把叶子舔干净的动作,表示已经吃饱吃好。

吃饱吃好之后,夜晚的风景就过渡到下一个项目。是在一家叫做Le Rock的法式音乐酒吧。酒吧厚重的木门紧紧闭合,只有闪烁的霓虹提示着往来的夜间动物——这里,正在营业。并不是第一次推开印度酒吧那厚重的木门,曾经在果阿,当我走进位于Baga海滩的Santuo酒吧,侍者礼貌的告诉我,没有女伴的单身男士谢绝入内,这是印度大多数夜店的成文规矩。好在Le Rock并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交纳了800卢比昂贵门票后,始终微笑的Waiter继续微笑着为我领位。是一个靠近舞台的位置,能看到不大的舞台上一个四人爵士乐队正在演出。酒吧内的布置弥漫着浓厚的法兰西情调。墙面挂满印象派大师凡高塞尚的画作,吧台内是一面琳琅满目的红酒酒架,沙发的面料是质地柔软的丝绒,光线也是恰到好处地昏暗,一切都以奢华为主题低调呈现。门票可以兑换酒水,也就是两大杯扎啤的额度。一边喝酒,一边听爵士,一边欣赏身边那些最光鲜的印度人。男士大多穿着剪裁合身的西装衬衫,一边用英语交谈,一边咄着杯中的白色啤酒泡沫。女士自然不会穿着纱丽坐在高脚吧凳上,取而代之的是晚装或者长裙,搭配着名贵的包,表和珠宝。

是不胜酒力的人,两杯扎啤就能让我头发晕脚发软。踉跄地离开酒吧来到一间露天咖啡店。这间叫做Tox的咖啡店从装潢到售卖品种再到价格都完全可以看成星巴克的印度兄弟。要了一杯Espresso和一块黑森林蛋糕,作为这饕餮之夜的最后一道风景。身边张张不大的圆桌旁已坐满轻声言笑的情侣或者穿着西哈的时髦青年。音质极好的音箱中传出舒缓的欧美流行音乐。
酒精的麻醉,咖啡的醇香,音乐的轻柔,夜风的清凉。一切似乎都对了。

一曲结束,一曲开始。是Mr. Lonely,不是那首被迪厅放烂的慢摇版的Lonely lonely lonely,而是R&B天王Akon的Lonely, Mr. Lonely…I have no body…for my own…
忘了是从哪一句歌词就突然失去意识的。只记得,从那一刻,眼中的一切缤纷全都退色成灰白,继而视而不见,耳中的一切喧嚣全都弱化成教堂里嗡嗡的回响,继而听而不闻。我摇摇晃晃地站起身,穿过嘈杂的人群,却钻进自己的寂寞。
终于逃到一处可以彻底摆脱歌声笼罩的广场台阶。我敞开胸襟,仰天躺下。可那旋律仍像梦魇一样在耳边萦绕,无法驱除。马上发现元凶是自己,嘴里还在强迫症似地反复哼唱着,Lonely, Mr. Lonely…I have no body…for my own…

酒精,咖啡,音乐,夜风,心情。一切都恰到好处地对了。

原来,每一个旅行者真的只是一颗孤独行星。
原来,孤独是自由的另外一个名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10,20,3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