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亚之行47——夜戏

(2007-04-16 17:23:54)

南亚之行47——夜戏

 

火葬,晨浴和天祭是恒河岸边日日都会发生的三大演出节目。火葬已看,晨浴安排在转天,萨度算是加演。今天的节目单上就只剩下天祭。
祭祀典仪是印度人生活中的大事件。它从宏观层面决定国家命运:兵戈征伐,改朝换代都要遵照上天谕示。它亦从微观层面决定家庭命运:婚丧嫁娶,播种插秧也都要向神明请示。前面说过,种姓制度中婆罗门阶层的礼仪地位最高,这是因为他们被看作人神之间交流的惟一途径。所以天祭仪式会由血统最纯正的婆罗门祭司主持。

在我看来,这场祭祀实在与一场盛大演出有太多相似之处。
天祭以恒河作为背景,这种宏大气象已然先声夺人,在人们心中预先铺陈出千年的历史和千里的旖旎。这种把实景融入演出的手法,《图兰朵》在太庙用过,《阿依达》在金字塔用过。效果都是出人意料的好。
祭司祷告时的语言和动作经过数百代的锤炼打磨,已浑然天成,如行云流水。这份台词和形体的功力非职业演员不可担当。而正统的婆罗门们即为不二之选。
除此之外,天祭时的灯光系统,音响系统,舞美造型,服装道具都俱臻一流。
如果让张艺谋来为这场演出取个名字,那肯定是《恒河印象》无疑。

天祭仪式分成三个部分。请神,拜神和送神。
先说请神。八名祭司并排端坐于祭台之上,默念法号。这一过程持续半个小时左右。敏感的收音系统可以把他们的梵音祷告传入每个人耳中。我猜想如果把那些喃喃梵音译成中文,恐怕应该是天灵灵,地灵灵,湿婆大神快显灵……
请神之后,八名祭司同时起身,吹响法螺。那一阵空灵声响,令天地肃然,令人声绝迹。那一刻,世界真安静。随后,最精彩的拜神仪式正式开始。
祭司从拾起一样道具,单手擎着,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在身前比划。他们在空中划出十字,划出圆圈,划出江河山峦的轨迹。单独看一个人,像是在打某种复杂旗语;整体看八个人,又像是某个大型运动会的团体操表演。他们拜完一面,轻移脚步转向另外一面。拜完东西南北四方神明之后,再拿起另外一样道具。
由于动作始终重复,所以看到后来,我的兴趣点就落在对层出不穷的道具的期待。那些道具从简单到复杂:从三柱高香到七层烛台,从孔雀羽的扇子到鸵鸟毛的拂尘,从冒着烟的铜盆到燃着火的火炬。它们的新鲜奇特,每一次都不会让我失望。
拜神结束。八人再次同时吹响法螺。天祭已经接近尾声。
送神仪式倒是相对简单。祭司们把一罐罐清水倒入恒河。背景终于融进剧情。祭司们倾倒得缓慢,那涓涓细流缠绵悱恻,化作空气中粼粼涌动的八条银链,一去不返。
就在我以为表演结束正要起身离坐的时候,八名祭司突然带领看台上无数教徒同时发出声震天地的呐喊。所有人都把双手指向天空。那喊声重复三遍。随即,灯灭人散。

不得不说,最后一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是因为教徒的狂热,那种狂热在意大利的球场已经见识,算不上新鲜。而是那最后的呼喊与请神时的私语对应,这应是一种捕获人心的技巧。
最优秀的指挥家总是以几个轻巧和弦开头,逐步引出宏大乐章,随着最后一个华丽却斩钉截铁的手势,弦停键断,万籁无声。这也像最出色的演讲者,他们总是喜欢在开始时和听者轻松聊天,然后逐步提升语调,加快语速,直到高潮段落一声又一声已经不太在乎逻辑的呼喊。而此时听众已经像温水中的青蛙,无法逃脱,因为心已着魔。

由悄无声息开始,以振聋发聩结束。艺术结构完整得完美。这种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推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