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仰望
斋蒲尔的城市景观一如旧德里,残破却蕴藏生机。房舍不高,大多不过3层。看到很多放风筝的孩子,站在自家屋顶,或车来人往的街道中央。每根线牵引着蓝得很深的天空中一个漂浮不定的黑点,那些黑点又反过来牵引住孩子们的视线。这让他们几乎采用同样的姿势站立——仰望。
这样的场景自从长大后就已不再多见。城市越来越大,天空却越来越小。孩子们的娱乐也早就从户外的放风筝捉迷藏砸皇帝变为室内的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机。
想起自己小时候,在春风吹拂的好天气,也会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那时候的风筝都是自制。横竖两根竹签(从折扇中抽出的细细扇骨,被奶奶发现后是少不了挨骂的)弯成一定弧度作为主轴,另外四根围成菱形轮廓,接头的地方用渔线缠紧固定。把画国画用的宣纸也裁减成菱形,纸面上用毛笔画些简单图案。用浆糊把纸附在竹签上,后面再挂两条长长的尾巴。线轴是要买的,用几天不吃冰棍省下的零花钱,也心甘情愿。线的一头绑在主轴中心。一个风筝就做好了。
试飞时,基本都不能一次成功。然后要一点点调整竹签的位置和弧度。一次次尝试,直到发现拽起的风筝不再打旋,摇晃着越升越高,此时总会有不自知的笑容绽放。继续迎着风向前跑,放出更多的线。风筝完全起飞后也要有一些技巧。线不能拉太紧,也不能完全不理,先放出一段,再往回收一点。和伙伴们竞赛谁的更高,谁的更远。直到手里再也无线可放,就只能呆呆的对着天空,仰望。
印度孩子放的风筝更要简单,大多数只是两根木棍架着一块有颜色的塑料布或者破报纸。这是不用花钱的娱乐,所以看到每个男孩手里都牵扯出一条长长的线。有的已经指挥若定,只是手指灵动的一拉一放,一紧一松。有的正全力奔跑,身后的风筝还在跌跌撞撞。还有的借来长长竹竿去挑挂落在树枝上的断线风筝。
千百只风筝布满蓝天上每一个广度和深度的空间,孩子们笑着,叫着,黑黑的脸上露出洁白牙齿,看着他们,也仿佛看到自己的童年。
我想,风筝之于孩子就像梦想之于我们每一个人。
你看,每个孩子手里只有一根线,线的那头只有一个风筝。你看,孩子们总希望自己的风筝能够飞得比别人的更高更远。你看,有的风筝始终无法起飞,有的却越飞越远。你看,挂满风筝的天空,由于风筝的大小颜色形状各不相同,而显得精彩丰富。如果把上面语句中的“风筝”用“梦想”代替,也依然能够成立。
风筝能否高飞,梦想能否实现,关键不在于线有多长风有多大或者有多少外力的支持与帮助,而在于我们的态度。是否乐观,是否坚定,是否专注。
所以会被这样的场面感动。为了他们那持久地微笑和仰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