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会孩子独立思考

(2011-08-17 11:23:20)
标签:

育儿

成长

家庭教育

教育

4岁

分类: 教育

因为孩子小,我比较关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问题。看过很多父母亲的博文,学了很多东西,引发很多思考。家长们普遍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希望孩子将来有更好的发展、更大的出息,这是家庭教育的目的所在。围绕这个目的,不同的家长采用了不同的手段,抓了不同的重点,取得了不同的成绩和效果,这是家庭教育的区别所在。教育不同,培养的孩子表现就不同,将来的发展肯定不同。是着眼长远,还是盯着眼前,是遵循规律,还是主观武断,是选择正确,还是坚持错误,都是很严肃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交流,欢迎内行的朋友指导、指教。

我认为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家长们应当用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去培养孩子独立观察、学习、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因小失大地只盯住孩子文化知识的简单学习。学龄前和学龄后,在教育的重点上的确有所不同。当前的家庭教育,家长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更多关心这些学习带来的直接结果,不大重视孩子独立观察、学习、思考的能力培养,或者根本不会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关心孩子认了多少字、算了多少数,画了多少画,弹了几级琴,不太关心孩子怎么样学到的那几个字、数、画和琴。只要结果,不要过程,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害!

孩子对某些知识的掌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两种不同的形式最后都能获得相同的结果:掌握某些知识或某项技能。

一种是在外力的重压下,孩子内心感到害怕、恐惧,迫于压力不得不学。尽管这种学习是被动的,动力却很大,往往见效是很快的,孩子年龄越小、胆子越小、见识越少,见效越快。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学习的动力会慢慢变弱,严重的会厌恶学习,失去对周围世界探索的自信和热情。家长们由于自身素养、境界和心态的限制,通常喜欢采用这种形式,因为它简便易行,直奔目的。不信你就试试,用这种办法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一月之内认读五六百字,应该很容易做到。我不提倡这种形式,因为它不能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全身心地体会成功的愉悦,不能给孩子带来良性的心理刺激,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没强迫孩子学习呀,都是事先和他商量过的,他是同意的呀。如果孩子不是自己主动拿起书本,而是在你的诱导下采取的行动,也应当属于强迫的范围,可以叫做“温柔的强迫”。我无法相信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会主动提出去培训班参加培训,你就是打死我也不会相信。幸运的是孩子们本身有一种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他们对外界伤害的防御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家长们即便这么做了,也不必过分担心,很多孩子通过自我调节可以恢复如初。但我们自己不能因此原谅自己,继续行走在错误的道路上。

另一种是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完全自己安排,家长不干预,不打搅,完全放任自流,让孩子根据内在需要实现自我发展。这是最理想的境界,我提倡这种方式。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里可以体会学习带来的成功,体会掌控、改变世界带来的快乐。不断体会成功和快乐,孩子的情绪会得到良性刺激,从而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的孩子,即便学龄前不出大成绩,成人后也一定是可造之材。孩子选择的学习对象,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上档次、上水平,不够实用和功利,但他们需要。他们的学法可能没我们那么灵敏、快捷,甚至很笨拙,但他们能感觉到成功的快乐。

比如说写字,是你拿来格子本教孩子规规矩矩写到格子里,还是孩子自己拿着笔到处乱写乱画,是有实质区别的。前者就是“强迫”,对孩子不利。后者就是“积极主动”,会培养孩子独立观察、学习、思考的能力。虽然都达成了直接目的,但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效果会根本不同。在家长或老师指导下规规矩矩写字,对孩子来说很难,可能写不好,写不到格子里,经常会出格,孩子会有挫败感。自己乱写乱画是一种享受,一种创作,一种快乐。孩子会在这种快乐里不厌其烦,观察、总结、提高。

比如说跑步。孩子喜欢运动,越跑不好越想跑,这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你是怕摔跟头,天天唠唠叨叨限制他,还是放开胆子支持他,也有本质不同。我的孩子宝元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跑,有一次被院子里一根黑水管子拌到了,他爬起来看了看又往前跑。后来再经过那管子的时候,我发现他放慢了脚步,很小心地踏过去。说明什么?说明孩子自己会观察、总结、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宝元四岁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