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科技来去匆匆,只有人性永存

(2011-02-24 23:42:10)
标签:

杂谈

一个电子杂志说要采访我点对于微博这东西的看法,偶尔也想回答点不是关于情感的问题。换换脑子,于是就回答了:



心探索: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上微博的?对它的依赖性大吗?是否改变了你的生活方式?


水木丁:大概有那么两三个月了吧。目前还是有点依赖性,但自己也没太当回事,因为每段时间都会固定地在几个网站玩。其实这是所有网友共同的上网行为模式,只是数量不同,我的是三四个,多了就不行了,有新的网站感兴趣,旧的自然就会被取代。所以依赖不依赖都没什么可讨论的,神马都是浮云。微博没改变我什么,只是从一个网站游弋到另外一个网站了而已。我是成年人,又是个老网友了,早就没那么容易改变了。不是碎嘴的人上了微博也不会变碎嘴子,碎嘴子没微博也会满世界找地方去叨叨。

 

心探索: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微博开辟了一个新的公共空间,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并且培育了所谓的“现代公民意识”。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水木丁:传播方式的改变肯定会有影响,对某一件具体的事情有所帮助。这些事该做还是要做的,但建立公民意识这么深刻的事,这么浩大的工程,想通过微博这种宽而浅的渠道来做,那就太自欺欺人了。“现代公民意识”是要孩子们从小生活在一个民主气氛浓厚的国家里,耳濡目染培养起来的。你上微博前是什么人,上微博后基本还是什么人。一个国家的公民,连投票权都没有真正落实过,长大了后靠在网上聊聊天,传传话就能建立公民意识?那是很扯淡的,别傻了。

 

心探索:在你看来,微博的技术特性是否会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带来重大的影响和改变?


 水木丁:这是个伪命题。很多人总觉得新东西一出来,旧东西就一定会死,这种莫名其妙的非此即彼的粗暴断言法现在特别流行,但都挺二的。微博的确是规定了字数,有一定限制,但是没有人规定网友从今以后只能选择微博来表达吧。博客还在,论坛也在。作为一个成年人,为什么人人都一定要去选择受限制呢?

 

我自己现在依然是重博客,轻微博,因为博客更适合我的思维方式。我也相信有和我一样思维方式的人存在。所以你既然有得选择,为什么要削足适履地改变自己去适应一个新技术呢?人上的是网站,不能人被网站上了。其实改变大多数人,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

 

心探索:微博有一种“放大器”效应。比如放大了一些负面的心理,虚荣、浮夸、自恋、牢骚和愤怒等。对个人来说,该如何扬长避短、理性运用微博呢?


水木丁:不去关注那些虚荣、浮夸、自恋、牢骚和愤怒的人。如果有这样的人非要和你吵架,把他拉黑。另外,我觉得微博也不适合讨论太深层次严肃的问题,因为@@去的有时候多说几句,吵架就吵乱掉了,很多误会根本说不清。所以说微博是个宽而浅的通道。 对我个人来说,就是尽量不要在微博上吵架,不讨论深层问题,不掺和别人已经讨论到一半的问题。要理论当面理论,电话理论或者写文章理论比较好。

 

 心探索:有人说微博让人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也有人担忧信息泛滥和信息碎片化带来的戕害。对此你怎么看?能否预测一下中国微博的未来?


水木丁:我觉得一直到现在,很多人都不理解互联网最重要的“互动”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总是片面强调它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但是它拒绝信息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啊。网友又不是傻子,不想要的信息不会屏蔽吗?非要关注你不可吗?非得等着谁来戕害吗?所以还是那句话,对海量信息有兴趣的,就算没互联网,他都可能看好多报纸,不是那么感兴趣的,一时迷惑可能有,热情过了,你该是什么人,就还是什么人。至于对微博,没什么特别的预测可言,只有一句话:高科技来去匆匆,只有人性永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