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妙了个哉的

(2010-05-07 00:12:33)
标签:

杂谈

前几天在花名册里看人贴采访蔡康永的文章,不是传统的那种你一句我一句的访谈,是笔者主观意识蛮强,会在中间硬生生的插播大段大段的自己对被采访对象观感评论的那种。一大堆编辑记者在下面讨论业务,到底采访对象是应该客观还是主观呢?应该这样做还是那样做呢?也跟着插言了几句,但又觉得好像大家都讨论的不对劲,一时又想不清楚,于是就打住去干别的了。

 

可巧今天下午就读到了蔡康永谈张爱玲的文章,读到这么一段:

 

上海人,像任何都市的人一样,也多的是老土。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任何都市的人,拿来跟上海人并肩一放,很容易就会“略土一点”。不见得是外貌的土、见识上的土,多半时候,是一种面对人生的土。
我讲的,自然是彼时的上海人。
拿所有三十年代作家来,放在张爱玲的身边,立刻分晓;白话文有白话文的土、文艺腔有文艺腔的土、左派左派土、右派右派土,一个一个不是青筋暴露、就是灰头土脸。
唯一不土的是钱钟书,可他写一写又不写了。


 

看到这里。就忍不住觉得心意相通,笑出声了,一下子想到那篇写蔡康永本人的文章,绕了一圈后,解了我心中的惑的,竟然恰恰是蔡康永自己。我曾经说过,蔡康永的为人和为文,都在那一个“妙”字,使得都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劲,这段文字,亏他想得出这个“土”字。真是又准又狠的一个字,最妙的是他最后随口提钱钟书的这一笔,只是淡淡的一笔,一个人面对的人生,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有什么样的生活的底子,就都在这里了。多少文学评论家,专家争得面红耳赤的文学史上的事,被他就这么轻轻一拨,给拨开了。

 

那位记者的文章,功底不能说是不好,文笔不能说是不佳,采访形式也可以不那么拘束,但问题是,一味的是刚猛路数,像个汗流浃背干体力活的粗壮汉子,一放在气定神闲的蔡康永身上,就立刻显得青筋暴露,灰头土脸了。或许,这也是一种面对人生的土吧。但是也是没办法,我们这样一个令人焦躁的大环境,人人都为生存奔波,整个人都绷得紧张兮兮的,不土也是没办法的,那是我们生活的底色。

 

只不过想到这里,就觉得写文章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啊,文字和人,这之间的联系,多好玩呀,真是妙了个哉的!

 

蔡康永谈张爱玲全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