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港剧的现实人生
(2009-01-01 22:10:08)
标签:
杂谈 |
今年的年假安排的颇不顺利,中间反反复复好几次,最后到年底的时候还是一咬牙实现了我的香港之行。结果赶上小呆附体,晃神证大发作,临走的那天早晨,外面妖风阵阵,我心惊肉跳的醒来,看着窗外乌七抹黑的一片,心里担心着飞机会不会按时起飞。结果飞机是按时起飞了,我却没在飞机上,当我在风中搏斗着把箱子拉到街上,才发现找一辆空车是这么的难,又去挣扎着做地铁,机场快线不快,又出来打车,一来二折腾,到了机场,却发现三号航站楼竟然是提前四十五分入闸,而我只差五分钟。深圳的老同学在电话那头恨我不争气,跟我怒吼:你跟她喊呀。结果她那大嗓门到是被机场的小姐给听到了,微笑的对我摇摇头说,没用的。于是我也笑笑,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又买了一张飞机票,过关,入闸,心里一点痛都没有,我怀疑我晃神症这次真的是发挥到极致,病入膏肓了。心里是个嬉皮笑脸没心没肺的小人儿,死不死,活不活的,别说是钱包,割了我的肉恐怕都不知道痛。
深圳很好,香港也很好,只可惜老同学家里竟然在我去两天前有长辈辞世,所以不能和她联手在香港血拼,连吃住行的计划都一概打乱,不得不重新安顿。加上来之前三番两次的计划变革,意外种种,让我不得不奋发图玩,不玩到爽了绝不能回去,我容易吗我。就是这样的心理吧,每天早上起来全无计划,只是四处吃,四处玩,买东西,把北京的工作啊,同事忘记得那叫一个干净,休假,重要的不是到达,而是离开。在香港的阳光下,仿佛一切是梦境,却又如现实般真切,仿佛我从来不从哪里来,我只是此时此刻,在这里而已。所以休假后回来,素晴MM给剪声音都说,你那发言说的都是啥啊,嘴都发飘,拐带着颜料小盆友也跟着不知所云的磕磕巴巴。绿小豆说,此人肉身是坐着飞机回来了,可是魂儿还在京九铁路上往回狂奔呢。
和我同住的那位南航的大美女说,她一点也不羡慕来香港生活,什么都那么小。可是我喜欢,我们俩一起走进宾馆的房间的时候都是不约而同的哈哈大笑,因为房间小得超出我们的想象,大美女说,太有才了。我想相对与她一米七多的个子来说,活动空间显然是不够的,不过我曾经住过比这个还小的房间,其实说白了,一个人真正需要的生活空间,也就是这些就够了,虽然不至于像香港小得这么夸张,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内地,我们不断的占用耕地建造楼房,有人一个人就要拥有200平的生活空间,把那么多田地和山林都毁掉了,让动物们无处可归,是不是也太浪费资源,太霸道,太过分,太暴发户了呢?
我在香港的街道上悠哉悠哉的闲逛,那么窄的街,几步路就走到马路对面上去了,招牌都伸到街道的半空中,突然觉得好喜欢,仿佛回到了《丁丁历险记》里《蓝莲花》的中国哦,而那,才是真正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中国的城市,我很庆幸我在来到香港之前,曾经采访过王军老师,是他的那本书和与他的谈话,让我的这次行程,如此的有趣,因为他给了我看待城市完全不同的感受。很多人觉得香港除了购物以外没有什么可看的,可是香港的城市,就是中国城市的活化石,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王军老师在书中提到过的那种城市网络的构架吧,密麻麻的街巷,档口,开放式的住宅,邻里之间的互通有无,这样的城市,每平方公里能养活的人口,和创造的就业机会,要比北京现在这样的城市网络多上不知道多少倍,而北京其实是按照大郊区的模式建造的。在香港这样的城市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关联的,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一个人人活得有尊严的城市里,人是不会像城市下跪的,人们不会为了城市的整齐划一而牺牲自己的生活和个性。你可以看到几十年的老店铺,奶茶档,鱼丸档,几十年来他们就在那里,人们安居乐业。他们参差不齐,头顶的招牌错乱,但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生活,人和人之间还会有势力只说,但是在人和城市之间,人永远是城市的主人。在一定的规范内,我想怎么搞我的店就怎么搞,我为什么要为了让你们游客觉得好看就把招牌拆掉?我为什么要为了开个破运动会就把我的房子今天刷红漆,明天刷绿漆呢?我为什么要为了一个过路官员建立政绩,就关掉我祖传的面档,让你们变成高架公路?方便你们贪钱财?香港是香港人的,不是政府的,不是游客的,他们才是居住在这里的主人。而另外的那些事,只有在我们这里才会发生。也正因为如此,香港人,虽然生活繁忙,压力很大,但他们也自有他们的安然淡定。
每一个档口,每一个老板都性格各异,只有在这样的街市里闲逛,你才会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大隐隐于世这样的事情存在,这个城市才会充满着神奇的魅力,那个趿着拖鞋给你打奶茶的老板,那个窄小楼梯口看门的秃头保安,有可能是就是世外高人哦,而我在三环上急匆匆的赶去上班的时候,却从没有过这样的胡思乱想。平安夜的那一晚,一个矮个子穿黑色西服的男人抱着一个没有盒子,和他一般高的大提琴在地铁里一直在我前面走。另一天,同样是地铁里,三个聋哑姑娘在地铁里聊天,她们动作幅度之大,上天入地的比划,表情的生动活泼,让人怀疑她们不是在比哑语,而是在演哑剧。香港人把小孩叫做小童,我每次做地铁,都会觉得叫小童的小童,和内地叫小孩的小孩气质还真的挺不同。但那到底是什么,我也说不上来。我去一家档口吃鱼蛋米线,顺便问路,店里国语最好的大姐被叫了出来,冲着我缸啊缸的连说带比划了半天。新鲜出炉的蛋挞,第一锅还只卖掉一排,第二锅出来了,档口的姑娘就给大家捡热乎乎的那一锅的。排队吃卤煮串,小小的档口,却貌似有很多年的历史,老板依然在每接过一个顾客的铜板时都对每个人说:“多谢!”无一例外。我是一句没听懂,只好拼命点头,但是大家就非常开心赞那位大姐国语好好哦,场面之热烈,气氛之欢喜让我也感觉好开心,宛如置身如港剧的现实人生,我曾经说过港剧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你感觉是在看你的街坊戏剧社在演戏,这一次真的是体会得深刻,只是二妹妈不知道在哪里?
这才是我喜欢的真正的香港精神吧,生机勃勃,乐观踏实。而铜锣湾大陆土大款充斥的名品店里,LV门前排着的长队里,你不可能体会到这些。那些走马观花的游客,除了进出迪士尼游乐场,到大商场去疯狂购物外,将永远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一个城市真正的风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