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雅明在他《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里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话。
灵光之所以存在于摄影诞生之初的肖像摄影中,正是由于摄影技术的限制导致了无法克服的黑暗,致使人物处于照片之中的影象是长时间暴光的影象,而这具有微妙的影象并不是单纯的我们今日所看到的瞬间的影象,而是存在于同一张影象的多重记忆,是一种具有延续性的影象,将多维的印象刻印于同一维的具有细微差异与重复的印象,这种印象通过重复得以加深和取舍,通过细节的变化得以丰富,所以它不同于后期肖像摄影对于瞬间的绝对性捕捉,而是排除决定性瞬间表象的巧合而揭示被摄体内在延续性以及更加接近其真实涵义的真正“灵光”。

这是咣咣的数码相片
这段话用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因为过去的摄影器材比较简陋,所以曝光都要很长时间,于是那时候的照片上,人们的表情,总有一种凝固着的说不出来的东西。一种灵光,这种灵光,是现代摄影技术所无法捕捉的。
在论坛上偶尔看到一个网友用5美元淘来的沃福仑的折叠120相机相机拍出的散片。第一次,觉得好想去买一台照相机,好想去学摄影的感觉。科技改变了很多东西,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就像本雅明说的,有一些灵光也随之消失了。这种消失,是很多人不会注意到的,因为大家都喜欢更方便,更快捷,不假思索的时代。
作为一个文科生,也是在最近这一两年年,我才开始意识到科技的这个哲学问题,开始有意的去规避科技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所做的改变。因为有些改变是好的,但是有些改变,是扼杀人性的。
咣咣的照片,已经是很好的。只是和下面的比起来,我还是更喜欢后者。
岁月的质感,仿佛可以触摸。
重贴黛安
阿勃斯的一张照片,那是一个灵光尚未消逝之前的年代。
前一篇:三合一水木丁(外一则)
后一篇:小陈和他的姑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