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豆瓣能躲得过恶俗吗?

(2008-01-26 14:05:20)
标签:

杂谈

从同事的桌上私夹了两本杂志回家看,一本是八卦周刊,另一本就是最近炒得挺热的城市画报关于豆瓣那一期,回家先看了一通八卦,跑到MSN上聊完大天后,就躺在床上开始翻城画。城市画报我一向比较喜欢,豆瓣也是现在还会经常去的少数网站之一,但是从来没想到两者的结合的视觉效果竟然是封面的一大块死绿,好几个朋友都在他们博客上推荐了这期的豆瓣,把他们的博客硬生生的贴了块翠绿翠绿的补丁,看得我抓心挠肝的,好不烦。
 
不过要老实的讲,这期的城市画报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我看得比从前我看过的任何一期都仔细,收获也不小。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吸引我的洽洽不是这期主打的豆瓣的招牌,而是后面请来的一些名家荐书的部分,还有世界各国的文化风土,也蛮有意思的。
 
虽然我很喜欢豆瓣,对城画的印象也不错,但是我还是要说,成画的这期关于豆瓣的那一部分,做得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从编辑的角度来讲,要么是他们对豆瓣的认识有问题,要么就是他们做得没有诚意。而从豆瓣的角度来讲,一个强调WEB2.0精神的网站,竟然选择了用排行榜这样的东西来表达自我,怎么说呢,就是两边个子把自身最弱的那一部分拿了出来,结合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东西。
 
这个杂志再次证明了,豆瓣是理科生的团队,我常说,理科生和文科生的思维方式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当然,理科生总是有各种理由来鄙视文科生。但是作为文科生的我,对于理科生们的某一些思维定式,也是深不以为然的。比如,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世间的万物贴上标签,分门别类的归纳好在各个的抽屉里,他们特别相信一种叫做数据的东西,一切的判断都以此来做标准,而对于人,人的思想,习惯,习性造成的种种结果,对于他们的数据来讲,都是不可以成为证据的。
 
也就是说,物理化是要把世界给说清楚了,而人文是允许世界有模糊的描绘的。这并不是感性和理性的区别。
 
话说回豆瓣这一次和城画的合作,与其说是想批评,还不如说是觉得特别有趣才是,因为豆瓣一直想用数据来划分人们的阅读兴趣,提供推荐书目,这次更是直接搞了个排行榜出来,但是这个排行榜呢,仔细看看上面的东西,和任何一个卖书的网站或者报纸的年度排行榜对比一下,差距真的并不大。为什么呢,因为走到哪里,人心还是不变的,无论你怎样强调独立精神,群羊效应永远都存在。他们在报纸上杂志上看到宣传,然后到网上买了书读,然后跑到豆瓣上发书评,讨论,然后让更多的人在豆瓣上看到这本书,队伍越来越壮大。
 
所以你其实还是跟着市场营销走,跟着书商走的,只是很多人以为他们是在豆瓣上发现一本书,因此就体现了一种自己的自由选择,但其实,他依然是媒体宣传的受众者而已,从来没有什么纯粹的独立精神,或者自由选择,你以为你摆脱了恶俗,它已经通过巧妙的方式伪装好了,潜入了你的生活。就像看豆瓣的这个排行榜,我们看到的是已经看到过的,没看到过的,依然看不到。
 
要想在这个充满恶俗的世界上置身于事外,不是那么容易滴。
 
这些道理,是上豆瓣,那些数据以外的道理,而另外的一个道理则是,在豆瓣,发现一个人,永远比发现一本书重要。而豆瓣最精彩的部分,恰恰是这个排行榜以外的那一部分。只是对于城市画报来说,做这样一个排行榜太偷懒,比较好表达吧。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我所说的以上的道理都不足以成立的话。还有一个可以解释这次把版面做成这样的一个理由。那就是,这此合作是给豆瓣造影响力的,不是给读书人提供实用来着。
 
只是,豆瓣以百万的注册,需要用城画来做影响力吗?
 
文科生们有控制话语权,给人们洗脑的野心,理科生们希望世界规范化,想用数据来说明一切,这个世界,大概没有哪一种方式是完全没有弊端的,但比起一些文人思想者的龌龊来说,我更喜欢豆瓣的团队的那种单纯,他们的理想虽然未必能达到完美,但是却能够做到有坚持,却不固执,这也就注定了他们还能学习,还能成长,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象是笨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