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交换债券就是大非牛市的基础.

(2008-09-09 16:14:39)
 可交换债券就是大非牛市的基础.
  
  我从07年底就在一直提,这波2浪熊市过后,第3浪就是大非牛市,是一波比06.07小非牛市猛得多,时间也长得多的主升浪,这是政治的需要...
  
  但2浪熊市的残酷,让市场把所有的罪过全怪在全流通上。这点我一直是反对的,因为市场最大的问题是在新股上,少发一年的新股就能抵上过去10年的全流通量。
  
  新股怎么改革?
  我一直在说有2个方法:1是上市首日必须是10%涨跌板制度,这是直接扼止了新股的暴利,从而使1级市场资金无大利可图,开始离开IPO。有人说了可以每天拉涨停啊。要知道拉10个涨停跟一天拉150%完全是2回事,虽然涨幅是一样的。由于是T+0,10天涨停的代价之大可以说相当于当日拉150%的几倍.
  
  2我们再来低价发行新股,最好是按市净率。业绩都是浮动的,只有净资产是真实的。这样,许多想上市的IPO,特别是那些作假买贿想骗钱的企业,只有放弃上市之路。这样一大批公司将放弃上市,新股自然就少了...
  
  我知道要作出这样决定,必然给银行几倍的压力。因为上不了市,这些企业只能找银行要钱。国家很是为难啊............
  
  这几天许多专家终于开始提出跟我相似的建议,可笑的是过去这些专家为什么不提啊??
  
  我07年就能想到这些,我不相信专家现在才想到。还是利益在作怪.
  
  2200点位置上面开始动手了,思路完全是按我以前预测的在走,大非牛市的基础路经--- 可交换债券终于浮出水面了......
  
  大非和可交换债券的关联原理很简单:
  
  如果没有可交换债券,大非的卖出将是以连续的爆跌为代价,通俗点说就是没有接盘。
  
  现在有了可交换债券,大非的卖出有了接盘人,而且是先拿到钱,1年后再卖股票。这跟大宗交易减持的区别就是1年的时间和巨量,这很重要。大宗交易减持就是过桥减持,大非卖给机构,机构马上又卖出去,股价还是会形成恶性下跌。这样后面的结果就是卖出的量很小了。而交换债券能让大非马上拿到一大笔巨资,而且1年股票才交换出去,这样股价会有个缓冲期.而且他的量是大宗交易的几倍几十倍.所以这肯定是受大非欢迎的..
  
  为了一次性立马拿到市值70%的现金,就是掉脑代也会去冒险的。 这样一个赢利摸式就形成了:
  
  1,大非将会尽最大力去做高市值,这样就能短期融回巨额资金。这些资金全是大非自己的,还不是上市公司的,这就是跟增发的区别。因为全是自己的,那个动力且是增发可比的...
  
  2.为了达到上个目的,大非会去找接盘人[买债人]联合做高股价。同时在换股后,继续支持接盘人推高股价。然后接盘人一路出货,大非有必要时会在低位又全盘或部分接回。接盘人扳演的角色就是一个放贷人,他的风险体现在换股之后股价的表现。
  
  3.这个接盘人[买债人]会是谁??可以肯定的说,一部分的开放基金又有活干了,这种类似锁仓的手法简直就是开放基金的传统...另外一部分可能是信托并购者和社保资金..
  
  4,对2级市场影响--今年我们学会了一个词-产业资本,是的,大非就是产业资本。我们今年一直在说,这个市场今后就是产业资本在订价了,这个说法基本上是正确的,现在产业资本有做大后立马整额套现的路经了,他的价肯定会往上面订..所以对2级市场来说,主体愿意望上做,而不是往下抛了。所以这个往上做的过程就是个牛市...
  
  5.大非怎么做高股价:当然是要出钱的,大非股份就是他们的底仓,买点流通股往上做,这是最传统的庄家操作。当然合伙人是有的,外加老传统--做点业绩啊,搞点题材啊,什么的...
  
  6.哪些大非想造市?其他的怎么办?:按规则看,肯定是央企和蓝筹,要钱有钱,要业绩也玩得出来。其他的发不了债,当然搭顺风车了啊...
  
  7.此牛市的核心动力--优质企业的私有化和并购,国家对大非的增值。这是肯定会发生的,这样的路经对并购者来说是方便快捷的,目前市场的价格也很有吸引力。巴非特做庄的可乐收购汇源就是 个列子..。这也是推动大非牛市的核心动力...
  
  目前可看到的因素就是这些,我相信应该有新政策出台,届时我会跟进分析。但大的框架已经成形了,这是我07年的就在思考的问题,我过去的文章经常提到这些。如今这些事实已到眼前,可见股市的预测是有一定的逻辑可寻的...
  
  忘情剑工作室
  wqjwqj596@163.com
  2008.9.8.4.13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