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辞世的103岁的国画大师萧龙士先生曾挥笔题词,称赞一位比他小十岁的老书家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前几年,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在南京收到老书家来自合肥的一副自传撰法对,随既写诗赞曰:
幼年临帖宗前哲
中岁奔波少习书
画家辛勤七十好
九旬混辣见功夫
著名书画家葛介屏先生看过海粟大师题诗后,也挥毫题诗:
人书俱老赋归来
词客沧桑笑口开
羲献化身神妙笔
琳琅满目曼卿才
书法家司徒越先生篆书赞曰:“文章千古事
风雨十年人”。
得到艺术家如此高度评价的老书家,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会学顾问,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老诗人石克士先生。
凡是拜读过石克士老人法书的人,都会赞同海粟大师后来在《萧龙士百岁画册序》序中所写的评价:“ 石兄书豪辣跌宕,波澜竞涌,江淮奇士本色,非一家一派所能囿。”在历年的全国和全省的书法展览中,特别是前年在京首次举办的《中外草书大展览》上,石克士老人的法书总是以其浑朴、苍劲、瘦硬如金刚杵而又韵味无穷;疏朗、高古、富于魏晋风度的高格调吸引了书法同仁为之观摩再三,赞佩有加。
石克士老人祖籍湖北,少时既承庭训进入诗文、书法领域。在合肥省力立中学就读时,他因反对繁重的封建教育体制,被北洋督学勒令开除。五四期间,因发动同学赶跑了大学教务长,他在上海男方大学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经友人介绍他加入了由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华革命党,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在上海多次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赞许。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石克士老人和惲代英烈士是好朋友,共同担任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局宣传委员。石克士老人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报馆编辑和秘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担任过宜宾市政协委员,现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石克士老人的书法,先学董其昌、傅青山、赵子昂,继而长期深研二王法帖,并多年寝馈于《郑文公》、《张猛龙》等诸碑魏碑典范。数十年间,他广泛涉猎晋、唐、宋、元、明、清历代帖学和汉魏碑学,从而使他的书法艺术兼备刚劲、雄强的笔力和多姿多彩,极富深度的艺术内涵。过去,石克士老人爱写字型不大盈寸的行书,并以此而著名。85随以后,并常写巨幅对联。一位93岁的老人,直立着凌全身直力于臂、腕、挥动巨笔,中锋直下,一口气写下十几个大字,手不抖,腕不软,字字凌重古朴,更具豪辣方生,而且通篇安排疏朗得体,令人拍手叫绝,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书法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论及书画艺术,国画家黄永厚先生和我一同拜访了他。交谈中,石克士老人多次强调:书画家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因为这是艺术之宫赖以建立的基础。他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力行,博览群书,学识丰富,研史学、擅诗文,更精于中华诗词,创作了诗词约两千余首,其中有百余首的《百妇吟》和500首集唐诗,是一位享誉“两千富翁”的多产诗人。
石克士老人90高龄,仍每日临帖不缀,他说:“书法艺术,一笔落纸,改加不得,是很难的。必须老老实实的天天练,不能间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写不好字的。”在石克士老人家里,我们看到这位前辈深居陋室,甘守清贫,埋头写练书法,至今还在艺术上不断追求,其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的。
渊博的学识素养,令我们惊服,也大大地丰富了石克士老人的书法内涵。在他的笔下,无论小楷手卷,行书条幅,或是巨型对联,都达到了如苏东坡所说:“骨气深温,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的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1992年2月12日《书法导报》
(陈银沙 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