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植园位于上海朱家角北首西井街,建于清末。在朱家角老辈人口里,课植园被称为马家花园,那是因为这里原先是大地主马文卿的私家庄园。
在我们的脑子里,一提起地主,大凡是头带瓜皮帽、身穿狐皮长袍马褂、提着鸟笼、后面跟着狗腿子的刘文彩、黄世仁那样的角色。而马文卿不是,他是一个知事达理、爱学习、又喜欢亲自动手干事的很开明的读书人。在课植园的正厅当中,挂着一幅对子:“课经书学千悟万,植稻麦耕九余三”。文字面上的意思是:读书学习,学一千能悟出一万个道理,种稻种麦,劳作九个月应休息三个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既要读书学习、又不能做书呆子;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既要拼搏、又要休闲享受。这是马文卿的家训,他自己这样做了,也要求他的家人这么做。
马文卿有钱,但他识实务,不象乔家大院的乔致庸那样嗜钱如命。清朝的皇帝每当朝廷缺钱花的时候就会向大财主“借”钱,当然是有“借”无还,最后让财主老爷捐个官,把欠款冲了。乔致庸拿了皇帝的欠条真当了会事,向天皇老子逼起债了,差点搭上小命。马文卿也捐了个四品道台,官衔大小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地委书记,官不算太小,厅局级吧。但马文卿并不看重这个捐来的官,从不用这个“官”去鱼肉百姓。相反,每当大院搭台演戏,他总在家门口贴出告示,让镇上的百姓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庄园的草坪上看戏。
马文卿有钱,但他舍得花,而且花得很有档次。不象刘文彩、黄世仁那般有了点钱就吃喝嫖赌胡作非为。他建造的课植园耗银30万两,并身体力行,用了15年时间,亲自游遍江南园林,每见一处胜景,决不放过。不仅如此,他还把当时的西洋建筑文化也巧妙地糅进了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中,使整座花园造型独特,规模宏伟,风格各异,成为中西合璧的庄园式花园的典型。
马文卿有钱,但是他很开明,据说本人出洋开过眼界。早年他就把几个儿子都送到国外留学,不让他的后代靠着他过寄生生活,所以晚年膝下无子,显得有点孤独。他为人低调,不愿意露富,他有意把庄园的大门朝东开,门很小,象偏门似的,看起来只是普通的大户人家而已。课植园入门进去是轿厅、会客厅、小姐闺房...一进进地纵向延伸,走到迎贵厅后面一转,才看到里面藏了一个这么大的园子。马文卿的低调和不张扬让马家花园带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镇上住了很久的居民也没有真正见过马家老爷是什么样的,只有孩子会偷偷伏在宅院的高墙上,想象院内的花园有多漂亮、马家的小姐有多水灵。
整个课植园原有面积96.7公顷,现在恢复的只是园里的课园部分,植园还没法看到。园中共建有各种建筑及生活用房200余间,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独具匠心,在私家园林建筑中极为罕见。课植园于198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