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孩子“制作”的心灵鸡汤

也许是因为年龄、阅历和人际关系的原因,成年人身上有太多的言行不一和道貌岸然(
话不好听,但事实如此!)。尽管,这并非全都有坏的初衷。毕竟,有太多的事出有因、情非得已。这其中有生存的需要、处事的需要和甚至是竞争的需要……可孩子不一样,他们的世界是透明的、坦然的,不需要欲顾左右而言它,不需要瞻前顾后,怎么想就怎么做,不夹杂其他,完全真实。
一日中午,淼儿因为下午要上美术课,急急地打电话告诉我,她忘记带美术学具和橡皮泥了。为了不影响淼儿的学习,我告诉淼儿说:“我让爸爸待会儿给你送过来吧!”(淼儿除了记得家里的电话,最熟悉的就是我的电话。尽管,我工作的地方离淼儿的学校比她爸爸工作的地方远得多。淼儿有什么事情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都说女儿跟妈妈最贴心嘛!
)晚上回家,我如往常一样问及淼儿在学校的情况,小家伙絮絮叨叨了许多,其中也说到了美术学具和橡皮泥的事。原来,忘记带的并不止是她一人,还有好几个,其中一个跟淼儿要好的小男生也没带。只有淼儿让家里给她送去了,别的孩子都是向同学借的。淼儿当然也把爸爸送去的东西给她的好朋友用了。听到这儿的时候,我虽然嘴里没说什么,但心里多少有些不悦,别人都知道向同学借,而淼儿偏向家长送去。特别是她的好朋友,二人中午同时发现带掉了东西,却只有淼儿向家里求援,那好朋友因为有淼儿的帮助,当然也就无动于衷了。于是,我问淼儿:“为什么你的好朋友不让他家里人把美术学具给他送去呢?”“我不知道。他没让家里人送呗!”“那为什么你要让我们送呢?”“不送,我用什么?都向别人借,老师又要吵我们了。”“那你为什么要给他用呢?”“他不是没有吗?我不给他用,他怎么上美术课?”……我语塞了。用成人的思维,得不出淼儿这样的行为结果。
上周六的时候,淼儿如往常一样将课桌的桌套拿回家洗。在洗涤的过程中,我发现原先好好的桌套不知为什么被划破了约4—5厘米的一道口子。问淼儿为什么桌套上有道口子,淼儿漫不经心地回答说:“不知道。”“上周不是还好好的吗,这周怎么就破了?是你弄的吗?”在我的继续追问下,淼儿极不情愿地说出了原委:“这个口子不是我弄的,我也不知道是谁弄的。我的同桌说我上周拿去的那个桌套是他的,他就给我换了。换给我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口子了。”“凭什么他说是他的桌套就是他的了。那个口子既然不是你弄的,那他换给你了,老师不会批评你吗?为什么要让他换呢?”“换就换呗,让他一下也没什么。老师批评我干什么?不是我弄的,我给老师说清楚就行了。这样,妈妈,您把那个破口缝上,老师还不一定能看到呢!”听了淼儿的这番话,我有些汗颜,孩子如此大度和宽容,而我……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时不时地从孩子那儿受到教育。他们用自己纯净的心、无私的行为,用他们成人不理解的宽容与大度,让我们一次次反思自己的处事之道。这些故事宛如一剂剂心灵鸡汤,让我们回味又回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