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谈 |
有很多网友询问,为什么sina的博客首页很少有自己的文章?言下之意,有点不服气。我觉得这是草根文化的本能反应,谁都想在sina博客这里脱离草根队伍,能够品尝成功的滋味。不客气地说,鄙人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念头,只是后来一想,不就是一个博客么?没有那么伟大的作用。也不用那么幻想,博客只是一种交流工具,一种个人情绪的宣泄工具和途径罢了!
但是还是观察新浪blog首页很久了,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除开名人博客容易被编辑挂到首页意外,还有一种就是草根博客当中“小智慧”和“小感动”的事情或者故事容易得到编辑的赏识,当然不可避免地要提到,还有带点性擦边的或者称之为无伤大雅的黄段子容易得到赏识。这里主要谈谈这个“小智慧”和“小感动”的话题。
其实我这个提法也没有什么新鲜感,爱看书的人知道,以前那个叫做《读者》(更早的时候是《读者文摘》)就因为爱转载这种被称之为“小智慧”和“小感动”的文章而得到一些读者的诘难。不过这一切似乎并没有能够撼动《读者》的地位,因为中国草根文明已经根深蒂固,这类文化气质有他肥沃的生存土壤。
我所感兴趣的核心点问题在于,为什么这类东西更加容易打动读者,而且说句实话,有时候我确实也被欣赏过和感动过。所以,不可否认的就是,已经把“存在就是真理”和“存在就是合理”当作基本处世哲学的国人乃至全球公民而言,已经不屑于谈这类话题。因为草根文化的一个重要气质就是,今天才是最好的,明天和未来等他们变成了今天再说。所以,我想这样的一个读者群是何等的巨大?
那么对于sina的编辑而言,他们不是救世主也不是高尚的文化圣人,他们只是一个商业网站的编辑,什么东西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什么东西就是他们头版的常客。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理论,就是对于商业而言,量变引发质变,就是商业一个最好的法则。这就像广告,它有个有效到达率的概念,当广告播出的次数越多,恐怕有效到达率就越高。很简单,我们的成语广种薄收就是这个道理。而“广种”的越多,“薄收”的量就越多,从而买客就更多,就是量变引发质变的最好明证。
sina编辑不是傻子,这个道理他们是明白的。所以,流行“小智慧”和“小感动”,鄙视“大理想”和“真思考”。可惜,一个民族一旦绝对草根化,这是民族大害,还期待sina的编辑能够像粪坑一样的出版社那样:出三本黄书编一本纯文学。
毕竟,民族的东西不仅仅是草根和眼前的商业,还需要更加高贵的灵魂和更大的民族梦想!
前一篇:中国战略(一)
后一篇:关于“聚会”和“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