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邮笔试电信复试教育考研通信专业资料 |
分类: 考研 |
产业部项目,并多次获奖。在国外留学期间打破并至今保持多项世界纪录,在国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主要从事高速光纤通信技术、宽带接入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与校内校外科研单位和企业有密切合作关系,从事面向实际应用课题的研发。研究方向:综合接入技术。
联系电话:62281525
林金桐,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兼任中国通信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电信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副主任委员。林金桐教授主要从事光纤通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他在光电子研究领域的杰出成果奠定了他在光电子学术界的地位。留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期间,他作为主研究人员之一,参加光纤激光器/放大器的开拓发明研究,这项工作被公认为“通信技术的一场革命”,荣获英国电气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他的两篇论文《光纤激光器的偏振效应》和《光纤激光器偏振效应:现象、理论和应用》多年来一直被科学家们作为参考文献而引用。从1991年起,应聘为美国光学学会《Optics
联系电话:62282332(联系人:伍剑) 办公地点:教三楼7层
Email:ljt@bupt.edu.cn, jianwu@bupt.edu.cn
伍剑,副教授,博士。199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物理电子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IEEE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北京青年通信委员会委员。2001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获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资助。主要从事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全光网络、全光信息处理器件及技术等的研究,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硕士研究方向为:全光网络技术及光子网格。
联系电话:62282332
黄章勇,高工,兼职博士生导师,兼职硕士生导师,与林金桐教授同一导师组,主要从事宽带接入网及光电子器件的研究。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器件专业本科毕业,北京邮电大学工学硕士。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分会委员,深圳市光学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福田区政协委员,深圳市政科技顾问,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评审委员会专家,深圳市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专家顾问。一九七四年开始致力于光电子器件的研发工作,曾先后主持硅PIN光电二级管、钛扩散LiNbO3波导调制器、1.3/1.55μm InGaAsP/InP激光二极管等项目的研发。发表多篇论文,多项成果通过鉴定。一九九三年二月创立飞通公司,成为我国光纤通信及光电子行业的著名公司,在光电子领域作出了卓著贡献。科研成果多次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九九一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一九九六年经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00年又荣膺“深圳市彭年科技奖”二等奖。硕士研究方向为:全光网络技术及光子网格。
联系电话:62282332(联系人:伍剑)
刘爱群,副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与林金桐教授同一导师组,任职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1982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1994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MEMS技术、纳米光电子器件等。在国际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文章90余篇,2002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杰出研究成就”奖。硕士研究方向为:全光网络技术及光子网格。
联系电话:62282332(联系人:伍剑)
沈平,副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与林金桐教授同一导师组,任职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1991年和1995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电子电气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继续留在伯明翰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作为访问学者在香港大学电气电子工程系从事半导体激光器和高速光通信的研究;1997年7月,加入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光电子研究中心;1999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学院,2002年,被任命为网络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他在Photonics-98上发表的文章获得了IEEE EDS/MTTS India Chapter 最佳论文奖;2002年,他又在第三次国际微波与毫米波大会获得最佳论文奖。2002年获新加坡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在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目前研究领域包括下一代光通信技术、非线性波导仿真、光纤光栅和WDM通信系统。硕士研究方向为:全光网络技术及光子网格。
联系电话:62282332(联系人:伍剑)
任晓敏,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国家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九五”、“十五”期间连任两届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内外知名通信光电子学专家。
任晓敏教授早在1984年就独立地提出了光纤光栅的概念,1985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长波长外腔激光器,1988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长波长延迟自外差式光谱测量系统,1990年攻克相干载波和本振光源等核心技术,参与完成了我国首例相干光纤通信实验系统。1994年8月至1995年2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留学意大利,参加了意大利电信研究中心与实验室承担的"全光复用与解复用"项目;1995年2月至1996年2月,留学美国,作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博士后高级研究员承担了美国The Joint Services Electronics Program 和The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资助的"可调谐光探测器"课题。回国后,任晓敏教授带领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波分复用系统及其关键器件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以新型RCE光探测器和可调谐色散补偿技术为代表的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赞誉。
由于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任晓敏教授多次应邀在具有数千人规模的大型国际会议及其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并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联合主席。
在上述研究工作中,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家专利十项。研究方向: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前沿技术。
联系电话:62282311,4004(联系人:黄永清)
黄永清,教授,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邮电大学光通信中心副主任 , 从事光电子器件和光纤通信方面的研究。致力于高性能的光探测器、光纤光栅、大范围、窄线宽的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和波分复用光纤通信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单频可调谐激光器、高速光探测器、波分复用设备的研制等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等的科研课题。在教学方面承担了研究生的《光纤通信测量》课程和本科生的《光纤通信系统》课程。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国家专利八项。研究方向: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前沿技术。
联系电话:62284004
黄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1998年开始,一直从事光电子器件和光纤通信方面的研究。致力于新型光电子器件、光电集成和半导体外延生长(MOCVD生长)的研究工作。
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一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并作为骨干人员参予了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重大计划项目。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Electronics Letters, J. Vac. Sci. Technol. B, 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 OFC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获得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两项。硕士研究方向: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前沿技术。
联系电话:62284004
张阳安,副教授,博士。2001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在光纤通信系统、接入网技术等领域进行相关研究。
研究方向: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前沿技术。
联系电话:62284015
王庆海,高工,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光接入网。
李青,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光接入网。
郭更生,教授,男,1950年5月出生。博士生导师。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目前所作课题
l
l
l
2005年主要科研成果
Wang, Ming and Kuo, G. S., 2005, 11, “Enhancement of Voice over Mobile IP for Infrastructure-Mode Wireless LANs,” Proc. of 2005 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Globecom 2005), in St. Louis, MO., U.S.A., on November 28 – December 2, 2005.
Wang, Ming and Kuo, G. S., 2005, 11, “Design of an Optimized Load Sharing and Distributed Multimedia-Oriented Streaming System,” Proc. of 2005 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Globecom 2005), in St. Louis, MO., U.S.A., on November 28 – December 2, 2005.
Yu Lin, G. S. Kuo, Hongbo Wang, Shiduan Cheng and Li Qi, “A Fuzzy-based Approach to Remove Clock Skew and Reset from One-way Delay Measurement,” accepted by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Wang, Ming and Kuo, G. S., 2005, 9, “An Application-Aware QoS Routing Scheme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for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 Proc. of 2005-Fall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 2005-Fall), in Dallas, TX, U.S.A. on Sep. 25 – 28, 2005.
Wang, Ming and Kuo, G. S., 2005, 9, “Dynamic MAC Scheduling Scheme for MPEG-4 Based Services in 802.15.3 High-Rate WPAN,” Proc. of 2005-Fall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 2005-Fall), in Dallas, TX, U.S.A. on Sep. 25 – 28, 2005.
Lee, Lyguat, Xie, Xin and Kuo, G. S., 2005, 7, “A Novel Architecture of Quantum-Based Nanosensor Node for Futur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Proc. of 2005 IEEE Conference on Nanotechnology (IEEE-NANO 2005), in Nagoya, Japan, on July 11-15, 2005.
Yao Dong, G. S. Kuo and Yong Yin, 2005, 7, “Modeling of Electrostatic Actuator for 2D Micro Mirrors,” Proc. of 2005 IEEE Conference on Nanotechnology (IEEE-NANO 2005), in Nagoya, Japan, on July 11-15, 2005.
Guo, Hai-Bo and Kuo, G. S., 2005, 5, “A Dynamic and Adaptive Bandwidth Management Scheme for QoS Support in Wireless Multimedia Networks,” Proc. of 2005-Spring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 2005-Spring), in Stockholm, Sweden, on May 30 – June 1, 2005.
Guo, Hai-Bo and Kuo, G. S., 2005, 5, “An Adaptive History-based and Topology-independent Resource Reservation Scheme for Future Wireless Mobile Multimedia Networks,” Proc. of 2005-Spring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 2005-Spring), in Stockholm, Sweden, on May 30 – June 1, 2005.
Guo, Hai-Bo and Kuo, G. S., 2005, 5, “Support of IP Micro-Mobility in GMPLS and EPON-based Integrated Network Access Architecture,” Proc. of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ICC 2005), in Seoul, Korea, on May 16-20, 2005.
Wang, Ming and Kuo, G. S., 2005, 5, “A QoS-Adaptive Resource Reservation Scheme for MPEG4-based Services in Wireless Networks,” Proc. of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ICC 2005), in Seoul, Korea, on May 16-20, 2005.
Yin, Yong and Kuo, G. S., 2005, 5, “Label Distribution in GMPLS-based Wavelength-Routed Networks,” Proc. of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ICC 2005), in Seoul, Korea, on May 16-20, 2005.
Yan, JuanJuan and Kuo, G. S., 2005, 5,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WDM Optical Buffers for Asynchronous Variable Length Packets,” Proc. of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igh Performance Switching and Routing (HPSR 2005), in Hong Kong, China, on May 12-14, 2005.
Guo, Hai-Bo and Kuo, G. S., 2005, 5, “Improvements on Fault Localization in GMPLS-based Networks,” Proc. of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igh Performance Switching and Routing (HPSR 2005), in Hong Kong, China, on May 12-14, 2005.
Ma, Xiaohua and Kuo, G. S., 2005, 5, “Wavelength Sharing Algorithm for Optical Buffers in GMPLS-based WDM Optical Packet-Switched Network,” Proc. of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igh Performance Switching and Routing (HPSR 2005), in Hong Kong, China, on May 12-14, 2005.
Yin, Yong and Kuo, G. S., 2005, 5, “An Improved OSPF-TE in GMPLS-based Optical Networks,” Proc. of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igh Performance Switching and Routing (HPSR 2005), in Hong Kong, China, on May 12-14, 2005.
Zeng, R. R. and Kuo, G. S., 2005, 3, Invited Paper, “A Novel Scheduling Scheme and MAC Enhancements for IEEE 802.15.3 High-Rate WPAN,” Proc. of 2005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WCNC 2005), in New Orleans, LA, U.S.A., on March 13-17, 2005.
Guo, H. B. and Kuo, G. S., 2005, 1, “CSMA with Priority Reservation by Interruptions for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QoS Support,” Proc. of 2005 IEEE Consumer Communications & Networking Conference (CCNC 2005), in Las Vegas, Nevada, U.S.A., on January 3-6, 2005.
硕士研究方向:光网络。
博士研究方向:移动网络、无线通信、光网络。
联系电话:62254108
高攸纲,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他兼任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SRI)电磁噪声与干扰委员会中国官方代表级中国分委会主席、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学会(IEEE)电磁兼容专业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理事、兼电磁兼容分会主任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理事兼电磁兼容委员会主任委员、《电波科学学报》副主编。高攸纲教授是我国环境电磁学的先驱,他所领导的科研梯队主要从事以下内容的研究:电磁脉冲作用机理及对其他设备的影响;强电线对弱电线的容性耦合、感性耦合及阻性耦合电磁环境对人类及生态的影响;电磁兼容可行性研究、设计及测试;城市电磁环境监测;计算机电磁能量泄射机理;天线与散射体性能;电磁场分布数学模型、地震电磁学等。硕士研究方向:环境电磁学及电磁兼容技术。
联系电话:62282343
李书芳,博导,教授,1963年6月出生,199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青年科学家奖;最高学历及毕业院校: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所在单位及研究方向: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学院无线中心——无线电技术与电磁兼容部级重点实验室,无线通信与电磁兼容
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磁兼容分会辐射干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磁干扰专业委员会线路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无线通信中的射频理论与技术和电磁兼容;主要研究内容:无线网络规划与化化;无线通信中射频电路设计相关理论与技术及射频检测技术等。电磁兼容关键理论与应用技术:包括高速数字电路辐射干扰的仿真技术研究及优化设计;电磁环境仿真技术与干扰抑制对策,手机SAR值仿真技术,电磁兼容测试技术等。近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多项横向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译著、教材数本。硕士研究方向:无线通信与电磁兼容。
联系电话:6228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