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

(2007-09-13 00:21:36)
标签:

随笔/感悟

说一点正经的事,这些日子读过的书:

一、《被背叛的遗嘱》,米兰。昆德拉的评论性文章实在颇开眼界,其中关于现代主义的论述让人顿生洞澈之见。此君的评述性文章与小说一样,同样极端复杂的复调结构,主题与无数副题纠缠连绵,如一团麻。读后颇生奇怪,竟联想起钱氏的《管锥篇》,总觉得他们试图梳理的,竟冥冥间如有暗和。那迷宫一样的“识”啊。

二、米氏的全集差不多已经买全,差《笑忘书》。《玩笑》做为处女作极为精彩。到老来后的《慢》精妙得不可思议,真想感慨“怠非人力”了,却为真的出自人力而更增激赏。强烈推荐所有稍有时间的人看《慢》,读时大有同调之感。

三、看了卡尔维诺的一点点。感觉很奇怪。

四、博尔赫斯的《马可福音》,短篇,大有震憾力。

五、读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之二《受伤的文明》,所有关注中国所面临的社会性与文化问题的筒子真可以看看。里面的奈保尔以一个特里尼达岛上出生的印度裔作者,后来在英完成其创作思想的人,回到印度,那个“祖国”,所进行的极苛刻的评判。看时常会想到中国。不太喜欢英式教育出来的那种禀呈“理性”的人的腔调,但如果不论腔调,他所论述的关于印度的湿婆,印度教,甘地主义,与一个从神魔时代走入现代世界的惶惑民族,以及他们的中产阶级等等的问题,具有一种参照性的意义。
喜欢作者年轻时的作品。原来读他的《米格尔街》觉得很好看:)
虽说作品的意义不在于好看不好看。但我还是喜欢好看的。喜欢不太理性,哪怕莽撞,却别有读本价值的作品吧?

六、好笑地在看一本西方现代文学的汇编,从新小说到魔幻现实到荒诞派之类之类,里面归类居然还有个“其它”。残鳞断爪,有一点管窥蠡测的快感.看豹子身上一块斑的好玩.

七、看了村上的《海边的卡夫卡》,再次受不了日本文学,有打电话骂喜欢它的沈樱樱的冲动。

八、复习黄苗子的《青灯琐记》,里面大文几乎可以尽数作为了解近代各美术大家的入门读物。小文有读笔记之乐趣。笔记总是有趣的,且不论上不上乘了。

九、打算好好整理一下现代主义的读后感。自己的稿子推倒到第三稿了,非人磨墨墨磨人,发现这句并无自怜自怨,只是一声低叹。今晚读被背叛的艺术,读得心如乱麻,那无限复杂已不可确立的价值观。读时感觉小说真的已无法写了。放下后总结一句,还是当初写小说时的心态:在这个价值已无限多极的时代,写一篇好的小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因为找不到衡量的标杆。只有一部自己创造了价值语言体系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一部作品。
但这同样很难完成。在绝望与不断萌生的希望之间煎熬,十年冰火两相煎,又何妨?即是此心难灭,终当扣骨长吟。
安安心心写点小稿混日子的想法就这么硬生生地被消灭了。
《教坊》上半部写完,定稿中。

另:倒很看了几个剧本。肖伯纳的《圣女贞德》大为可观。《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超人》、《等待戈多》、《新房客》之类颇有可参照的意义。读现代文学颇让人如开新天地之感,是揽其总体场景的兴奋,对很多微观一景却常觉“不可”。有时想找人问问,比如骑桶人。读书是很干扰写书的一件事。想想过去的年代,可以在同一环境里重复地写一个“一”,让它累加起来,那样的生活简直可称幸福吧?

我都不知自己在说什么了。有读了《慢》的或上面什么的可以共同探讨。也算“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朝夕。”——一直在想,这里的“数”是量词呢,还是动词呢?这想法让我深感对此句的喜欢,那简直是一言可概尽所有人,与有的人,做量词的“数朝夕”即为一乐,与有的人,做动词的“数朝夕”,一直的“数”下去,数到彼此鬓边白发,根根华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Summer's gone
后一篇:我想知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