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人亦已歌

(2006-11-18 12:28:58)

其实还是初稿,未校改.但电脑最近特别不靠谱.先贴一下聊为备份吧. 这个话题可能还想说两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聊共讨论一下.               

 

 

死了的诗

 

 

 

死了的诗还是诗。

“诗”是一个比较奇怪的语词,无论你加什么极端的词语放在它的前面,它依旧还是表现出强烈的“诗”意。其实我只浏览了下网上一些砖贴的题目,主旨大意是:诗歌死了吗?还有一个教授站出来说:这不过是老调重谈罢了,很多年前,就已有人说过,文学死了,诗歌也死了。

我想他们的论述只说对了一半,那就是:诗歌的流通性确乎死了。

 

“敕勒川,阴山下,天罩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北朝的民歌其实最初记诸于文字还是出 于北朝君臣已登龙庭后对那苍莽草原生活的回想。

牧人的生活是同一的,那是个游牧文明的世界,社会分工几乎还不存在,他们平日则牧,战时则战。一个人即是生产者,也是战斗者,同时还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者。那样的生、与生命意义连同内容的富足,是足以令后人怅慨羡望的吧?他们的生存空间其实是极其辽阔的。因为放眼望出去,只见无见的草原,苦心牧养的牛羊。所望及处,所有人的生活跟他们都是一样的。所以一歌即起,唱起那压于所有人心头的空茫,唱起那体内同样奔涌的生命的鼓胀与郁懑,唱起天地之间、草枯树长之间的那一点生民之味,几乎所有听到的人,人人都可以拾其尾音而续歌之的。歌之不竟,弥此空间,洞彼时间。那样的诗,自非一人之诗了。

那样的诗,才是有流通性的。而在当前,苦苦矜夸与追逐着流通性的时代,其实本质是为那“流通性”的缺乏吧?这是一个壁垒深严的世界了,你我同生活在一个由社会分工无限分割而切割就的狭小空间里。学业,职务,金钱,家世,习惯,名位……太多的东西将你我隔绝如孤岛。大多时,你我依各自一角斗室,终或有意,而做一歌,而成一诗。出此斗室,谁能了解,谁能和咏?蜗牛和海龟各自坚守着它们的硬壳,流通不在。佛经上似乎有一句话,叫做:无缘之喜,同体之悲。孰可与你同结无缘之喜,谁可与你同感同体之悲?死去的不是诗歌,而是感动。你能够想像出一段诗歌再歌起于一意,然后唱响于硅谷,回荡于民工,渗透入两伊烽火,转折入时代广场,最终奏凯于中华世纪坛。利益和欲望的隔障,分工与专业的屏蔽,那冷金属色的的现代之光与欲望折磨后心口的硬痂让你我个个坚硬如石,然后,个个置身物外状,谈笑着、戏谑着、懔然着,来责备那“诗歌”怎么就死了吗?

死了的是感动,还有同情。

让我们遥想一下那个还属于《诗经》的年代。那时,很多时还是以物易物,货币还未能穿越尽所有隔膜、文化、国度,强硬坚挺如目下。一歌之起,竟终可以横贯战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是一个征夫之辞了。他平时为稼,战时被征,普天下普天下几乎都是跟他笼罩在同一命运下的人。一声歌起,闻者沾襟。“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其实,人人尽解汝之悲哀的。那就是“同体之悲”。而在如今的“行道迟迟”中,有坐着飞机自悲的,有骑着单车上路的,还有头顶着罐子的妇孺,背负着背篓的山民,那时,纵各做一歌,也只好“各有伤心各自悲”了。

 

诗的流通性确乎死了,但诗的个体性呢?我颇厌倦于那些出于各种心态大叫着且满足于大叫着“诗歌死了”或“诗歌未死”的人。诗,本不是唱给他人听的。它起乎于一心。歌起之时,便是歌声的满足之刻。至于流通与不流通,那真是“倘来轩冕”,一定要它吗?要它来又做甚?到底是一歌之起给你的满足重要还是“流通”给你的满足重要呢。那些汲汲于“流通”的人,仅因为其“流通性”部份的死了就开始宣称诗歌死了的人,在我看来,他着眼的不是诗的本质,而是它的虚荣。

而流通这东西,说到底,是关乎“钱”“名”的吧?当诗不再能用来得进士,不再能用来干谒王候。我想,对于很多人,它确乎是死了。一个没有“社会意义”的东西也就不再具有意义——可他们是否想到,正是那不断“进化”的社会,不断更加精巧烦难的“社会意义”,正是它们杀死了“诗”的流通性呢?

所以,不妨让它死了好了。我觉得,这种“诗”的死,也即流通性的死,却更是一种庄严的死,它是对现下这现代人个个矜笑得意的“社会性”的反抗。——我歌我哭,自我得之,自我止之,我有何恨?还是陶潜说得好,这“死”,不过是“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

让鄙笑者鄙笑了“诗歌”的死亡,再饕餮一宴,去KTV哄响他们的卡拉OK吧。

让歌吟者在此无声寂寂处正好放肆的唱响他们的欲歌之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复习龚自珍
后一篇:秋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