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影评

标签:
娱乐 |
《梅兰芳》影评
文/老家阁楼
出于对黎明和章子怡的期待,首映第二天便进了影院。或者说,更多是出于对《霸王别姬》的惊艳记忆犹新,潜意识里希望陈凯歌能从《无极》的偏路上回到正轨上来。
两个半小时后,从影院出来,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为自己也为陈凯歌,这部片,绝对是今年最佳电影、电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的最有力竞争者。
一部电影的成功,首先是剧本,一剧之本嘛,通常人物传记的电影,很少能成为最佳电影,因为纪实与艺术加工之间的尺度不容易拿捏,而《梅兰芳》的剧本提供了一个极为鲜明的路子,作者捕捉到了《梅兰芳》本子里最精髓的灵魂和精神本义,一切情节与对白,都是围绕着这种精神本义而展开的。这种明心见性的力度和深度是极其震撼人心的。
陈凯歌读懂了剧本,读透了剧本,他找回了自己最擅长的东西,无论镜头视角,色彩光影的幻化,还是剪辑节奏,都恰到好处地将观众紧紧揪心。
事实上,从电影院出来的人,在最初始的印象中,感受最强烈的应该是演员的表演,那股表演入髓的传神之感,简直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啊。这里就按我的标准来给里面演员搞个排比点评吧,事先声明,只代表个人意见:
第一名:十三燕(王学圻),王学圻的表演功底自然不容置疑,但我真没想到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看来,再好的演员也需要遇到好的角色,十三燕这个角色足够了,足够让王学圻毕几十年功力于一役。一位悲剧性的英雄人物在王学圻入木三分的演绎下,把那个时代最浑厚的蕴涵和神韵展露无遗,应该说,王学圻这个角色的成功,占到了此部电影成功的一半。他的光彩完全盖过了其它主角的光芒。
第二名:邱如白(孙红雷),孙红雷很幸运,得到的角色比较接近他的本色表演,而他的戏份又几乎是最重的,我甚至觉得,他才是本部电影的男主角,而邱如白这样的角色被孙红雷演来得心应手,虽然没有特别出彩之处,但最可贵的是真实可信,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角色跃然其中。
第三名:少年梅兰芳(余少群),余少群据说是京剧科班出身,第一次看他的表演,我们可以这么评价他:一出场,我就认同了他就是梅兰芳。他身上具有形神兼备的优伶气质,这是黎明所欠缺的。陈凯歌选演员非常有一套。可惜他的演出只占了三分之一,令人回味无穷。
第四名:六爷(英达),和孙红雷一样,英达得到的角色也是属于他的本色表演,我想不出来,六爷这角色在中国还有谁比英达更适合,从当年〈围城〉的赵辛楣,到〈大腕〉里的谁?(不记得了),总之,英达几乎成了此类角色的特型演员了。
第五名:福芝芳(陈红),陈红告别满神之后,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表演的位置,她的梅兰芳妻子角色,拿捏准确,自然投入,情感刻画真实感人,尤其想象她是在导演老公的面前表演,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起码具备了一个优秀演员的素养与高度,如果我们用客观的眼光和态度去真实评价陈红,她是一个好演员。
第六名:马三、费二爷,这俩位我很抱歉,不知道他们真实名字,但都很脸熟,他们的“老北京板爷”味道十足,表演恰如其份,给电影增色不少,这部电影如果少了他们的表演,那个年代的味道就无法展现出来,是他们二位活灵活现的语言和动作表情把观众迅速拉回到了那个年代。
第七名:梅兰芳(黎明),按海报宣传,他是男主角,其实黎明的表演还是不错的,也比较到位,但是我将他排名靠后,主要是黎明毕竟不是张国荣,也不是余少群,他缺乏伶人的气质和神义。尤其在片中的几个上台前的半妆镜头,脸上抹了白粉,两条毫无神气的黑眉毛,完全没有美感,甚至让人倒了一点胃口。并且,黎明太胖啦,也高了一些,与我印象中的伶人气质相差太远,当然,这些都是硬件不足,软件上(表演)还是比较到位的,尤其与章子怡的几场对手戏,离别的那场泪戏,都很感人。
第八名:孟小冬(章子怡),章子怡是这部戏里的最大明星,人家可是国际明星啊,不过在本片里只是个配角,戏份也少,本来她的表演也算到位,排名靠后主要是两点,一是她名气太大,二是前期宣传总有她的名字和身影,这让观众先拉高了期望值,这势必产生出后期的失望之感,不是失望她的表演,而是失望于她能发挥的地方太局限了。
第九名:各位龙套,这里尤其赞一下扮演梅兰芳佣人的那位大妈,〈大宅门〉里演过白七爷最后一位老婆的母亲,她总是演这类角色,象英达一样,她是这类角色中最好的。
另外,很喜欢里面的几个对白: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十三燕的台词)
"是内心的孤单成就了梅兰芳的今天"(邱如白对孟小冬的对白)
总而言之,〈无极〉之后,迷途浪子陈凯歌终于浪子回头了,这部〈梅兰芳〉便是证明。祝贺他吧,不管怎么样,我都为中国影坛找回了一位优秀导演而感到由衷的开心。
2008-12-7
深圳
十三燕(王学圻)
少年梅兰芳(余少群),后面的据说是传说中被删掉的阿娇,的确没在电影上看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