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书评:生之门

标签:
文化 |
分类: 胡说 |
《幸存者》
李西闽著万卷出版公司
《幸存者》书评:生之门
文/老家阁楼
第一时间得到《幸存者》的书稿,我并没有第一时间打开它,因为我知道,我必须在保证有足够时间一次读完的条件下才能去开始,对于作者李西闽来说,这是无法断裂的记忆,而对于我,却将会是一场震悸的洗礼。
当书稿还在QQ上传输的时候,心里便沉甸甸的,我知道此书是西闽对废墟下七十六个小时的回忆,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忆?
为什么我没有问“那是一场什么样的经历?”而是问“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忆?”
因为,经历是老天强加给他的,而记忆,是经过生死洗礼之后的西闽重新看待生死洗礼的视角。视角决定了作者的高度,也决定了文章的深度。我需要从亲身经历者的视角里,来触摸那场与我距离遥远的生命礼赞。
从开篇《风景》开始,美丽平静的叙述中,风暴和灾难无比遥远,纯朴的女孩笑脸,满山谷翻飞的蝴蝶,弱小而美好的生命,假如老天尚有一丝隐恻隐之心,会将灾难布施到这里么?
事实告诉我们,命运的不公平的,灾难却是一视同仁的,老天不会隐恻,但老天在围困人类的时候,一定会在某一处留出一个生门。
现在我们知道,全社会的参与相助,从废墟下拯救了无数绝望的的生命,这是群体的生门。
而对于个体来说,《幸存者》李西闽的生门只有两个字“坚持”!
在那个无比漫长的七十六个小时里,李西闽想到了所有他能想到的一切,他甚至将这半辈子重新活了一遍,他的故乡,亲人,女儿,童年记忆,军旅生涯,甚至残留在他记忆最边缘的黄毛婆婆和矮柄……当他最初的十几个小时里,他的记忆都是近距离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能量在一步步消耗逼近临界状态时,他的回忆越拉越远,这个时候他的意识其实是在安慰他的肉体,用最遥远的记忆来转移身体极限的注意力,这或许是人类在极限状态下的本能反应。读到这里,我甚至想起一个不祥的词“回光返照”,据说人在死亡前有一小段时光会精神焕发,所有久远遗忘的回忆如同电影般回放出来。这是生命之灯在熄灭前的最后一丝闪光,是对生命的最后一次留恋。
这一段的描写非常细腻入微,这说明在这个关键的时间里,李西闽的身体在和意志相抗衡的过程中,给予他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这才是第二天,离获救还有足足一天一夜。
专家说,废墟下的生命极限是七十二个小时,李西闽的的极限肯定要超越得多,获救时已经超越了四个小时,并且他还是神志清晰。
第三天,尤其是第二天入夜之后,最生命攸关的二十四小时,李西闽靠什么挺了过来,这,就是我在读《幸存者》之前最大的疑团,我相信答案一定在书里,因为,他挺了过来,那么,就一定会有答案。
当我读到《坚持》这一节时,一切都昭揭而开,令西闽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将一股绝不放弃的气势贯穿到底的精神,就来自于他母亲的那一句话“我们从头再来”(见《泪水》一节)。
是啊,当我们仍然拥有从头再来的机会时,为什么要放弃?不管失去了什么,只要仍然拥有一丝从头再来的机会,就有希望,只要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会,再坚持一会……
西闽的视角里有太多独特的感悟了,有许多感悟只能属于他个人,我们可以听无数遍,感动无数遍,却一定无法真正将它刻在心里,经历,常常以苦难的形式来让你记住真理。
西闽这四十多年的经历是我所望尘莫及的,在上海相晤时,也略闻一二,从本书里,我才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从纵面去了解和理解他。多么庆幸,我竟然知道了他害怕蚂蚁。其实,这本书让我最深刻领悟到的问题是:不管我们有多少经历,哪怕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在回忆的戏台上,只需要三天时间便能演出完毕。这仅仅是浓缩的概念吗?我想,更多的是被我们蹉跎掉的时光吧,那些在回忆中被挤掉抹去的岁月,一定被我们从前肆意挥霍了,假如有一天,我也开始回忆,那么,属于我的回忆戏台能演几天呢?或者仅仅是几小时而已。
那些惨痛的记忆我们是无法忘记的,即使人类从来都很健忘。而我也一定比西闽更容易健忘,毕竟,这是属于他的传奇。
——谨此向所有地震中的英雄致敬!
200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