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影评]《面纱》:奇妙的银幕 文/老家阁楼
银幕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当爱德华诺顿那张瘦长的脸出现时,有一种恍若隔世的岁月流逝之感涌上心头。《一级恐惧》里那个嗑嗑巴巴的恶魔少年艾伦摇身一变为《面纱》里儒雅成熟的医学博士。艾伦是我对诺顿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角色,据说他还凭此获得了金球奖和奥斯卡的提名。我尤其忘不了的是艾伦在最后一幕里对李察基尔那一个狡黠的微笑,一个不幸而狡猾的凶手骗过阅历丰富的律师后胜利的微笑,没有洋洋得意,没有兴高采烈,那是一个已堕入万劫不复的地狱中恶魔的微笑,是撒旦的胜利。
爱德华诺顿的演技无庸置疑,事实上我觉得《魔术师》里那个中世纪充满神秘色彩,而又深情款款的魔术师形象是最适合诺顿气质的。这个魔术师气质和《面纱》里的费恩博士就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仿佛同一个人,从魔术师改行当了医学博士。看来,自从少年艾伦后,成熟诺顿的气质已被导演们认可,或者说是被定型了,这很难说是幸运还是不幸。
就剧中不多的几位演员来说,男主角风头最现,女主角娜奥米虽然漂亮到足于迷住大猩猩金刚,在此片中只算规矩,夏雨出场不多,台词全是英语,发音不错。黄秋生从外型到表演都非常适合角色,比较成功。
《面纱》改编自毛姆的小说,而这段时间我正在看毛姆的《寻欢作乐》,因此对电影里处处不着痕迹的小幽默感觉到熟悉而又自然,这就是毛姆嘛。毛姆的小说总是发生在行人少的地方,角色也就三五个,他擅长把身边完全不被经意的人物被平静外表掩盖下的惊涛骇浪思潮浮露出来,由于他笔下的人物都极为普通,同时还是个知识分子,在感情上也就非常的克制和含蓄,这种人的思想转变是很缓慢的,是由每一处的点滴细节积累的,然而,这种人的感情缺口一旦打开,便会是用生命的承诺。写这种小说很难,难在塑造出人物的丰满和可信度。拍这种电影也很难,难在细节的处理和表现力。《面纱》便是这样的电影,并且还改编自这样的小说。
从好的方面来看,这样的电影通常比较容易获得奖项。
说说电影本身。即使电影里有华人熟知的明星黄秋生和夏雨,但我们还是强烈感受到这仍然是不折不扣的西方电影,它运用的是西方逻辑,西方思维,以及西方人特有的幽默。东西方的结合只不过是镜头里道具的结合。这一点从那个使官在看大戏时对苏三的理解可以看出来。他认为苏三戴着枷表示她的命运很悲惨,枷是表示她的精神枷锁。戏台上苏三的哭哭啼啼表示她为自己没有爱情而哭泣,呵呵,虽然在电影里这只是调情的一个代表性镜头,但这种解释如果让苏三听见了,还要大哭一场,总算是找到知音了。比戏台下嗑瓜子,一脸麻木的中国人解风情多了。
最后说个趣事,与我同去看《面纱》的一位女士在散场后坚持认为女主角娜奥米最后生出来的孩子是费恩博士的,我苦口婆心解释说,孩子肯定是她情夫的,否则也不会安排那一场父子偶遇的场景来作为结局了,再说还有受孕时间上的解释呢。同时我也充分肯定了她作为女人那种只愿意接受美好的心态,不过,生活总是残酷及充满遗憾的。最后,这位女士哑口无言半小时、仿佛已被我完全说服之后,突然冒出一句话:我还是认为不是她情夫的孩子,你看那小孩和她情夫长得一点都不象,脸型就不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