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亭鹤唳502
华亭鹤唳502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34
  • 关注人气: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闻见录》上海双溪钱氏起源探讨

(2018-07-19 22:25:31)
标签:

采花泾

双溪钱氏

分类: 钱氏家族
http://s2/bmiddle/001zpiojzy7mb44JRWp11&690
钱端升(字寿朋  别号爱青)
http://s1/bmiddle/001zpiojzy7mb4czHVK90&690
闻见录首页手书原稿
http://s12/bmiddle/001zpiojzy7mb4hsK0z4b&690
钱端升手书家谱,在枚楠之间尚有一女,嫁给孙姓,待查证。
http://s10/mw690/001zpiojzy7mr1YBYsp09&690
闻见录(首页)     钱爱青(钱端升)
    钱氏系出钱塘武肃。明末十世祖父彬公由松郡采花泾东迁,遂宅
沪之南乡。曾祖鴻岩早亡,祖讳若金,父讳维翰,俱游泮宫董鄉,且耕且读,代有积德。乡里威雅之事,一仰教化,颇有砥砺,地方公益事亦蘼不尽力。更且精岐黄,暇且为人治病者。
    公不好干求性泼如也。
    公笃孝於亲,於子侄辈每称述先人之善行,以资教训。然待人则默默者非,尝夸诸人也。先世遗文手泽,每善为保存,至今多存。
    公与人交往,真贞钧距,不事矫饰以为悦容,而诚意独恳至。
    不孝惧,盛德未纪,无以明示来世,疾首痛心,以日以夜,然斯事至大,非托之立言君子,莫能传。
    施舍救助,不少吝惜,而自奉甚薄,不服纨绮,不帛襦袴,食不甘旨。

部分字词解释
岐黄:指医术   泮宫: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   
松郡:松江府   
公:指父亲“钱维翰”
杏芬堂:医术如杏花的芬芳,传遍乡里(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盛德未纪,无以明示来世,疾首痛心,以日以夜,然斯事至大,非托之立言君子,莫能传。”
此段文字取自:方孝孺为撰写墓铭文所提供《先府君行状》:呜呼!惟我先府君之卒,不肖孤既以(洪武)十年二月二十四日,奉枢与先没林夫人合葬于深湾童施山之原.复惧盛德未纪,无以明示来世,疾首痛心,以日以夜.然斯事至大,非托之立言君子,莫能传.而当今天下,所师所宗,言而传世…………。”

试译文如下:

唯恐背负不孝之名。先贤的大恩大德未被纪载,没办法给后来人以明确的告之,懊悔至极,以夜继日,然而此事至关重大,没有受托付由正人君子所记载下来的言词,是不能随意杜撰加以留传下去的。
参阅:http://xuewen.cnki.net/CJFD-GZWS198601000.html
《贵州文史丛刊》198601

闻见录全文翻译:
    上海双溪村钱氏是武肃王钱镠(吴越王904年—932年主政)的后裔。明朝末年,十世祖父名讳“彬公(彬公 待考证?)从松江的采花泾往东迁徙,在上海的南面安家落户。曾祖父名鸿岩早亡,祖父名若金、父亲名维翰,他们都经过州县考试录取为生员,就读于董其昌家乡(松江华亭)的高等学府,过着耕读的生活。代代长辈积德行善遇到令乡里人惧怕或高尚的事情,总能一人率先,以身作则,作出榜样,奋发给力;对地方上的公益事情也没有不尽力的,特别精通医术,空闲之余帮人治病。(鹤山系后代的客堂里曾悬挂“杏芬堂”的匾额)。

    父亲不喜欢求人,做事情很有魄力。

    父亲很孝顺父母长辈,在子侄辈中经常讲述先人的厚德善行以此来教导和训教他们。然而对待人们的过失是非,则默默宽容,经常夸奖大家。先人遗留下来的文章手迹,每样都妥善保存,到现在都完好无损。

     父亲与人交往,坚持原则保持距离,不故意造作来掩饰自己的容颜,而诚恳的心意唯独显得恳切。

    害怕做得不够孝顺,先祖的深厚德行得不到承继,没法向后代明确交待,痛心遗憾到极点,日夜不停,然而托咐后人继承和发扬这件事至关重大,没有受托付,记载下来的君子的言论,是不能随意杜撰传说的。 

    乐善好施、舍财助人,不吝惜自己的钱财,然而对自己日常生活却很节俭,不穿精美的丝织品,没有丝绵的短衣和裤子,不吃甜美的食物。

    钱端升先生对于塘湾钱氏家族有着深厚感情,留下很丰富的钱氏家族史料,在此感谢钱端升先生及其家人给我们编写塘湾钱氏家谱工作所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此文,从父讳维翰来看,一定是钱桐,枚,楠,三兄弟中的一人所写,即:钱维翰之子,很可能是钱枚。文中,再早的是十世祖父彬公,,,,最早是钱塘武肃。彬公是谁?从上海县志有记载的姓氏迁徙,上海塘湾(双溪)钱氏家族应是钱卓(又名,钱倬)迁华亭(为松江的古称)的后裔。

上海县志有记载的姓氏迁徙
东汉至清部分土著居民姓氏溯源:钱姓,多于五代两宋迁自临安。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钱定海迁前京(今大金山北海中),宋宣和年间避海坍迁秦望山西(金山钱圩),明代分迁松江东门;钱卓
(又名,钱倬)迁华亭(为松江的古称)。宋代,钱宥迁南梁(奉贤 南桥),钱福迁盘龙(青浦  盘龙镇 今蟠龙镇。明代,钱南泽迁上海徐家汇东(今徐汇、卢湾之交钱家塘)。

闻见录记载:明朝末年,十世祖父彬公(是谁?待考证)松江的采花泾往东迁徙,在上海的南面安家落户。

 

闲话采花泾

采花泾既是水又是路,位于松江旧城外西北隅。
先说水。,表示河流。采花泾是一条南接城濠,北通二里泾的水流。水本无名,因泾之东侧有北花园,相传为陆氏寻芳之处,所以称为采花泾。《五茸志逸》记载,屠隆云间十咏其中采花泾诗曰:泽国泛沙棠,波摇两扇凉。并开青菡萏,双映紫鸳鸯。玉管吹花气,金杯荐月光。何如不入洛,长住水云乡。
采花泾与城濠相接处有桥,桥跨泾东西,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建。《云间第宅志》曰:采花泾有明代进士张若羲宅、黄庭鹄宅。据《松江府续志》记:在北门外采花泾东,有陕西知县殷绍伊宅、弟拔贡瓒宅在其西;刑部郎中雷文辉宅,筑有传经堂;雷石知县顾夔宅,后归张梦征居,筑有书巢、诗境、城北草堂。《砚耕余録》曾有一则故事:采花泾顾宅于万历壬寅三月初五日,闻庭前草中有声啧啧不止,随掘之,得一草,长尺余,具人形,手足头面与人无二,且有阳道,掘起时尚能作声。即以刀截其头,出淡红水,而声亦息矣。
《岳阳街道志》说,采花泾旧有凌云寺,其实不然。据《华娄续志残稿》所述,凌云寺在新桥镇。而在北门外采花泾的,则是紫薇三元宫, “光绪三十二(1906)年,僧朗照卓锡于此,募捐重修。浙商郑炂又于宫前旷地创建大雄宝殿,改名云陵寺。
次说路。采花泾路与采花泾河的走向并不相同。此处原是一条居民从北门至西门踏出来的小路,捷径无名,只是途中经过采花泾桥,人们就以泾为名。采花泾路北起通波门外阳华桥西堍,沿城河逶迤往西南而行,至黑魚巷北口与潭东街相接,1975年铺设成弹石路面,路长约1000米,宽约三米,当时名为建新路,俗称菜花泾。路中段北侧有吴光田烈士墓;东段南侧有节孝牌坊,清乾隆六 (1741) 年为胡方濂妻夏氏所旌立。采花泾路,西段在1977年辟建谷阳北路时被拆除;东段在2003年采花泾地块危旧房改造中也被全部拆除。
在荣乐中路谷阳北路口的西北侧,有处水绘苑绿地景观。紫藤与柳荫间流水潺湲,那就是历经千年的采花泾,残留下的纪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