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见录》上海双溪钱氏起源探讨
(2018-07-19 22:25:31)
标签:
采花泾双溪钱氏 |
分类: 钱氏家族 |
钱端升(字寿朋
http://s1/bmiddle/001zpiojzy7mb4czHVK90&690
闻见录首页手书原稿
http://s12/bmiddle/001zpiojzy7mb4hsK0z4b&690
钱端升手书家谱,在枚楠之间尚有一女,嫁给孙姓,待查证。
http://s10/mw690/001zpiojzy7mr1YBYsp09&690
闻见录(首页)
松郡:松江府
杏芬堂:医术如杏花的芬芳,传遍乡里(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盛德未纪,无以明示来世,疾首痛心,以日以夜,然斯事至大,非托之立言君子,莫能传。”
此段文字取自:“方孝孺为撰写墓铭文所提供的《先府君行状》云:呜呼!惟我先府君之卒,不肖孤既以(洪武)十年二月二十四日,奉枢与先没林夫人合葬于深湾童施山之原.复惧盛德未纪,无以明示来世,疾首痛心,以日以夜.然斯事至大,非托之立言君子,莫能传.而当今天下,所师所宗,言而传世…………。”
试译文如下:
闻见录全文翻译:
上海县志有记载的姓氏迁徙
东汉至清部分土著居民姓氏溯源:钱姓,多于五代两宋迁自临安。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钱定海迁前京(今大金山北海中),宋宣和年间避海坍迁秦望山西(金山钱圩),明代分迁松江东门;钱卓(又名,钱倬)迁华亭(为松江的古称)。宋代,钱宥迁南梁(奉贤
南桥),钱福迁盘龙(青浦
闻见录记载:明朝末年,十世祖父彬公(是谁?待考证)从松江的采花泾往东迁徙,在上海的南面安家落户。
“采花泾”既是水又是路,位于松江旧城外西北隅。
先说水。“泾”,表示河流。采花泾是一条南接城濠,北通二里泾的水流。水本无名,因泾之东侧有北花园,相传为陆氏寻芳之处,所以称为采花泾。《五茸志逸》记载,屠隆“云间十咏”其中采花泾诗曰:“泽国泛沙棠,波摇两扇凉。并开青菡萏,双映紫鸳鸯。玉管吹花气,金杯荐月光。何如不入洛,长住水云乡。”
采花泾与城濠相接处有桥,桥跨泾东西,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建。《云间第宅志》曰:采花泾有明代进士张若羲宅、黄庭鹄宅。据《松江府续志》记:在北门外采花泾东,有陕西知县殷绍伊宅、弟拔贡瓒宅在其西;刑部郎中雷文辉宅,筑有传经堂;雷石知县顾夔宅,后归张梦征居,筑有书巢、诗境、城北草堂。《砚耕余録》曾有一则故事:“采花泾顾宅于万历壬寅三月初五日,闻庭前草中有声啧啧不止,随掘之,得一草,长尺余,具人形,手足头面与人无二,且有阳道,掘起时尚能作声。即以刀截其头,出淡红水,而声亦息矣。”
《岳阳街道志》说,采花泾旧有凌云寺,其实不然。据《华娄续志残稿》所述,凌云寺在新桥镇。而在北门外采花泾的,则是紫薇三元宫,
“光绪三十二(1906)年,僧朗照卓锡于此,募捐重修。浙商郑炂又于宫前旷地创建大雄宝殿,改名云陵寺。”
次说路。采花泾路与采花泾河的走向并不相同。此处原是一条居民从北门至西门踏出来的小路,捷径无名,只是途中经过采花泾桥,人们就以泾为名。采花泾路北起通波门外阳华桥西堍,沿城河逶迤往西南而行,至黑魚巷北口与潭东街相接,1975年铺设成弹石路面,路长约1000米,宽约三米,当时名为“建新路”,俗称“菜花泾”。路中段北侧有吴光田烈士墓;东段南侧有节孝牌坊,清乾隆六
(1741)
年为胡方濂妻夏氏所旌立。采花泾路,西段在1977年辟建谷阳北路时被拆除;东段在2003年采花泾地块危旧房改造中也被全部拆除。
在荣乐中路谷阳北路口的西北侧,有处水绘苑绿地景观。紫藤与柳荫间流水潺湲,那就是历经千年的采花泾,残留下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