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译解:9.5 子畏于匡

(2011-07-29 09:23:39)
标签:

《论语》

9.5

匡人

文王

斯文

后死者

责任

担子

阳虎

杂谈

分类: 《论语》夜读

9•5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人围困,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在我这吗?上天如果想要舍弃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舍弃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笔记】:孔子像阳虎被匡人误认围困,情形应当十分危急,临生死关头,所以孔子才会如此地表达,将自己和上天的责任联系在一起,犹如7•23 被桓魋逼迫而发:“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当与此章相参。孔子对于周代文化的掌握,向来十分自信,当世之中,无出其右,因而也自信地将维系、传承周代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如上天所赋之大任。每个人身上都有担子,试图去逃避会使担子越来越重,勇于承担,才能肩起千斤。

【点评】: 责任无法逃避,越想逃避就越成为负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