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译解:7.8 不以三隅反

(2011-06-22 11:15:30)
标签:

《论语》

7.8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教导

举一反三

道理

杂谈

分类: 《论语》夜读

7•8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②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③隅:音yǔ,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用心思考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不去引导他;不到他想问却不知如何提问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给他举个例子或道理,他却不能举一反三,那就不再给他讲这个道理了。”

【笔记】: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既讲求方法,也很重视个人的努力,本章对于如何引导、启发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并不是滔滔不绝地将自己所知告知学生,而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在思考中找到答案,在思考中找到问题。至于什么时候去引导、启发学生,还需要一定的观察,孔子认为,要引导学生,应该是在其用心思考却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才去引导其正确的思考方向,否则其思考未到而加以引导,学生可能就会产生依赖性;要启发学生,也必须在其迷惘不知如何问起的时候启发其去提问。如果对于一个问题,举例或讲道理说明,而他只是死记硬背,没有拓展到其他方面,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就不必再教导他了。

  孔子的教学,善于启发其思考,而不是照搬“教材”,照本宣科,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对于善于思考,善于举一反三的学生很是赞赏,如子贡、子夏,孔子都因其能举一反三而说可以开始与他们讨论《诗经》,对于颜回“闻一知十”更是赞不绝口。翻译中,“则不复也”,多数译作“则不再教导他了”,这种译法有失偏颇,孔子岂能因为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而不再教导他了?孔门弟子,能举一反三者在《论语》并不多见,而孔子仍然诲人不倦,我认为,“复”,是同一个道理的反复说明,如果一个学生对于一个问题引导、启发,他仍然只能明白老师教给他的,自己却没有将这个道理“用”在其他方面,显然他对这个道理理解不了,多次的讲解也没什么用,必须要其能够自己理解而不是依靠灌输,犹如6.21所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而应该教导他更浅显些的道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重视个体的特殊性,而现代教学,则重视群体的普遍性,授课以知识难度的“平均”值进行,则思考能力优者觉得浅显,思考能力不足的则觉得困难,思考能力中等的才觉得适合,既不培优,也不补差,中等者,仍在徘徊。

【点评】:培养人才的方向,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