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middle/55c7e4f8n7634a2c6eab4&690&690
一直以来,我都坚持认为“理想的学校,应飘扬着人性和科学的旗帜”。关于人性这面旗帜,南师大附中吴非老师著有《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让我仰文观止,觉得关于“教育需要弘扬人性”之见解,恐无出其右者,自然惟有勤加学习而不敢造次。最近,《中国教师报》力陈教育要回归常识,我以为,这便是在呼唤科学。教育是科学,此乃基本常识,可常识往往未必就能成共识,尤其在学校被分数“绑架”、教师被道德“崇高”、学生被考试“勤奋”和家长被子女“献身”的今天,让学校飘扬着科学的旗帜,由不得人不说,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理性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科学规划,推动学校步入良性轨道
如今的学校,在破旧立新上似乎都很给力,数年不进,若再次踏入,恐怕只能凭印象去搜寻它曾经的模样,这当然能让人惊叹其日新月异,但也磨灭了很多人的美好回忆。在我看来,学校并非一味追求在硬件上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地方,而应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合理保留一些老建筑、老树和其它多年留下的痕迹,有机会让身在其中的孩子回望历史,让旧日学子能够指点曾经的读书场所和活动园地,因此增强或保留住对母校的那份情感,实乃幸事。否则,学校若只顾追求从头到脚都是簇新,反而容易矮化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分数是硬道理,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任哪所学校也无法等闲视之,可不得不说的是,如果一味地将此作为执著的追求,甚至信奉所谓“抓升学率就要抓出血”,愚以为,走的并不是一条良性发展道路。其实,对于任何一所学校而言,办学之长远规划也罢,短期目标也好,都应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始终以“全面育人”为宗旨,特色立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谋求学校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如此,才有可能推动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的轨道。
二、科学精神,引领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在今天的学校生活中,有一特别现象颇有些耐人寻味,教师可以自述教育教学水平不高,却怎么也不敢公开承认对学生的爱比别人少,模范们则更是声泪俱下道“学生不是亲生胜过亲生”,甚至为了学生牺牲自身和家庭的幸福,每当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我总觉得其间的作秀成分更大一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至理名言,对学生充满爱,是入职教师行业的必备条件,否则,只能另择高枝而栖,但如果仅有爱却不懂得科学地爱,极容易让这种爱演绎成学生终日为爱所累。恕我境界不高,无知地认为当下众多教师缺少的不是爱的教育,而是科学精神的构建与内化。
教师惟有具备科学之精神,才能时刻想到自己从事的是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工作,也才能不断追求提升教育教学的科技含量,即作为教师既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教育意识、课程意识、学生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等),又要具备扎实的教学专业知识(顺利完成所承担学科教学任务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弘扬成熟的专业精神(高度的专业责任感、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终身发展的可持续意识),如此,爱心加科学,才能不断促进自身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稳步向前,愚以为,这样的专业型教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终究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三、科学施教,促进学生走向生命成长
孔子一贯倡导“因材施教”,陶行知则具体化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圣人先哲无不强调对学生要科学施教。很遗憾,在今天的学校生活中,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是常态,科学只能退而其次,仿佛只要对学生充满爱和认真负责,就一定能帮助学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否则,便是学生懵懂无知或不领情,也因此无限加大爱和管教的力度。
如今,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增多,欲化解则必须借助心理诊疗的专业手段与方法,可我们会发现部分教师依然习惯于采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爱心和责任心一样不缺,最后却发现于事无补,失去耐心之下还有可能操起体罚或变相体罚手段。仅以此为例,便发现当下教师迫切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认真分析施教对象的不同,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与手段,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遭遇的各类问题,不必事事皆以爱和责任的名义强令其改正之。李炳亭老师说“教育,要从油锅中捞孩子”,我以为,既需要博大的师爱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恐怕也需要科学的精神和人文的关怀,不可或缺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惟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真正走向生命成长。
如果有人依然坚持认为,爱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神兵利器,甚至高谈只要有了爱,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和学生进步,便成为顺理成章之结果,我只能以苦笑应对之,但有一句话却不得不说,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所有这一切,最终必将陷入煸情与泛爱。行文至此,在我耳畔响起的是五四之口号“追求科学与民主”,也在眼前飘扬吴非老师所说的“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