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55c7e4f8g97d71132c30b&690&690
据《成都日报》消息,近日在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小学四年级四班出台“另类班规”,每周从班上评选出一个进步最大的学生,该名学生将被隆重请到教室的讲台上,老师带着全班同学对其“顶礼膜拜”,以鞠躬的方式“感恩进步”。当记者问该班班主任李质华,以鞠躬感恩进步的方式会不会难为情时,她说:“学生的一点点进步,成就了班级,也成就了老师,老师为什么不该感谢他们呢?我不觉得难为情。”对于该鞠躬仪式被人质疑为作秀时,她表示,只要对学生好的事情就可以做。同样身为一线普通教师,我很敬佩李质华创新的热情和勇气,也很认同她期盼学生进步的教育追求,但凝视这张学生手捧笔记本坦然接受老师和同学弯腰鞠躬的照片,怎么都觉得像吞了苍蝇般不舒服,恕我斗胆直言,这种不伦不类的“鞠躬表扬”,不过是传销的翻版,实在难称教育创新,且终究“神马都是浮云”。
据我多年的从教经验,教师之于学生的表扬,大体上可归为两类,一是正规表扬,即教师在特定的场合郑重其事地肯定学生的进步与优点,有时还会颁发些许奖品;二是私人赞许,即教师以学生朋友或近似朋友的身份对学生的成长和长处表示欣赏和钦佩,随时随地皆可信手拈来,学生非常乐于接受。李质华老师推出的“鞠躬表扬”,不折不扣地属于前者,虽然我对教育的研究极为肤浅,但是还得提醒李质华和过分注重形式的老师,尽管正规表扬有其独特的作用,可有些学生对这种表扬害怕甚至反感,恐怕也是很多学校存在的事实,尤其是愈往高年级走表现得愈明显,因为正规表扬可能会给当事学生带来遭嘲笑或讽刺的烦恼,且不知李质华老师有没有想到这一层或进行过这方面的调查?
就任何学校的某一个班级而言,每周肯定都会有表现最好或进步最大的某个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给予表扬,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也是教师加强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的常见手段,但是否都得用鞠躬的方式将表扬进行到底?依我看则完全没有必要,果真某个孩子在一周表现最好或进步最大,既可以郑重其事地在班级内部公开表扬,也可以通过家访的方式把对孩子的表扬带进家庭,还可以私下里对孩子给予口头赞许,究竟选择哪一种方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人际关系状况。不妨作一个大胆的假设,某一周进步最大的学生恰好在班级内人缘不佳,非得也让其登台接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鞠躬,课后,该学生一定会遭到同伴的嘲笑和讽刺,以至于下次再也不敢接受这样的表扬。
学生进步,教师和其他学生必须向其鞠躬“感恩进步”,且不说这里有感恩什么事,单就鞠躬的严格要求来说,腰得弯成直角,保持鞠躬姿势还得至少10秒钟以上,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滑稽,李质华老师是这种表扬方式的发明者,甭管其内心是否愿意,硬着头皮也得坚持到底,而其他学生是摄于班主任的威严,还是心甘情愿都深深鞠躬,恐怕前者的比例更大一些。如果李质华老师对此有所怀疑,不妨到中学或大学去试一试?既然学生未必人人都源自真心,说不定对本周当选的学生还有不同意见,但眼见老师和大家都顶礼膜拜,只好弯腰九十度鞠躬到底,怎么都让人有一种“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感觉。如果李质华老师依然坚持认为这是最好的表扬方式,建议她请求所在学校的校长也照此方“抓药”,对每周进步最大的教师,由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向其鞠躬“感恩进步”,我想校长打死也不会这么做。
表扬和批评,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教育手段,无限夸大表扬的作用而否定批评的功效,算不得是办教育应有的认知和态度。如今的孩子喜被表扬却经受不了批评,应当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如果李质华老师并不否认教育少不得起码的批评,且不知在营门口小学四年级四班又是怎样批评学生的?既然对一周进步最大的学生,请其上台坦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鞠躬感恩,难道对表现最差的学生,一定要拽其上台让教师和同学以臭鸡蛋或鞋子扔他(她)?稍有常识的教师应该不会这么做,所以,我无知地这么想,不把批评弄得动静特别大是本份,上升一点高度是师德要求,其实也没有必要把表扬整得像“早朝”,还是按教育规律办事为好,“鞠躬表扬”再吸引人眼球,亦有可能让当事学生和家长感动得“声泪俱下”,但终究不过“神马都是浮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