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iddle/55c7e4f8g8e370224dff1&690&690
《参考消息》摘取西班牙《世界报》8月11日报道:德国教育部门准备在学校中开设有关保护网上隐私的新课程,让他们掌握应对网上隐私风险的相关知识。德国教育部门称,许多青少年没有意识到,社交网站会使详细的个人信息外泄。虽然目前尚未确定从几年级开始引入这门新课程,但这标志着网上隐私保护教育在德国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以我这样一个普通教师的眼光看待此事,虽然人家并未整天将“以生为本”挂在嘴边,却不妨碍他们把对青少年的保护由“心动”真实地转化为“行动”,反观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现状,大家感兴趣的是如何一声令下让孩子不上网,断然不会考虑专门开设“保护网上隐私”这样的课程。
对于农村孩子的上网问题,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不敢妄下结论。就我熟悉的城市中小学生而言,恐怕鲜有不曾上过网的,当下的暑假正是他们上网的好时光,虽然我们也在强调“网络是把双刃剑”,但考虑更多的则是如何要求孩子不上网,或教育孩子只能上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网站,至少也是总要把“上网要为学习服务”提起。不可否认,这些善意的提醒非常必要,但专门开设课程引导孩子在上网时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恐怕还是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也许有人会站出来教育我,继湖北、上海、天津等地之后,重庆也高调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这些地方性法规禁止家长偷看孩子的电子邮件和聊天记录等,顺应了孩子们渴望保护隐私的诉求,难道不能说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平心而论,这些条例确实彰显了对孩子隐私的尊重和保护,但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告诉孩子在上网时怎样有效保护自己的隐私。
网上多有“大灰狼”,不乏别有用心之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涉世未深的广大青少年来说,他们中的不少人对网络存在的可能危险缺乏切身感受,父母也罢,教师也好,我们可以郑重地告诉孩子:“
1、不要随意在网上输入或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学校名称等信息; 2、不要轻易将各种密码告诉任何人;
3、不要轻易相信网上结识的任何人……”等,这符合“害人之心不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古训,但置身于复杂的网络环境,这些官样提醒有时对孩子却未必管用,否则,哪来诸多因为上网时泄露个人信息致财物失窃、遭遇诈骗甚至丢掉身家性命的案例发生?假如我们也能如德国教育部门一般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教给孩子以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在创设特定情境的基础上,剖析相关案例,引导孩子掌握在上网时如何保护隐私的方法,或许对孩子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退一万步讲,我们的孩子习惯于被考试,真若开设了这门课程,届时以考试要求学生通过和拿分数,想不让他们学习和掌握都难。
德国人心思缜密堪称独步天下,他们的教育部门想到并准备在学校中开设有关保护网上隐私的新课程,意在提高学生在上网时保护自己隐私的能力,有效防止学生在社交网站中泄露个人信息,这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现今之中国,绝对禁止孩子上网恐怕已绝无可能,我们可以规定禁止家长偷看孩子的电子邮件和聊天记录,也可以向孩子宣传上网的诸多危害,还可以告诉孩子上网时该怎么做,而这些只能算作是提供了外在的保护,而如何提高孩子在上网时不外泄自己个人信息的能力,应该引起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或许不能现在就开设相关的课程,但利用晨会、班会等这样的教育阵地,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置身其中,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上网时保护隐私的必要性和掌握一定的手段方法,恐怕比我们这些成人简单的说教来得效果更好,也容易为孩子牢记和运用。
放眼当今之世界,大家都在保护自己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有时区别仅仅在于究竟是“心动”还是“行动”,虽不至于说要凡事皆向人家学习,但我们确实可以考虑效仿德国教育部门的做法,将更多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知识和技能纳入我们的课程之中,一如我们现在已经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防灾自救训练,未必非等到酿成祸害才想起“亡羊补牢”,此则善莫大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