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iddle/55c7e4f8x87830449d4ee&690&690
《中国青年报》载,昆明某中学学生“老厕所”闷闷不乐地在他的QQ空间写下日志《领导来了,地震逃命走这边,演习还是演戏》,细述了自己在地震逃生演习中的遭遇,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得大家对“该中学组织地震演习时将部分楼道封闭以供领导参观视察”议论纷纷,或许这果然就是一场带有演戏性质的参观活动,动机和出发点虽好却背离了演习的本质。平心而论,身为教师的我无意在此自贬教育形象,更没有必要重提“克拉玛依火灾”,毕竟性质有所不同,只想借昆明这件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大难真实降临,我们该让孩子往哪里跑?
如果按照《英国儿童十大宣言》里所说,其中第八条是“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又特别附上了这样的详细说明,“遇到坏人、地震、大火,孩子应当果断逃生,拔腿就跑。自警、自救、自助,可以不要等大人的指挥。”着力强调在大难临头之时,孩子不仅可以不需要等待指挥立即拔腿就跑,而且还可以往任何安全的地方跑,闭上眼睛就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一幅场景,甚至堪称是极度混乱的场面,然而,我们却又不得不承认,这是最符合人性需求的选择。不敢说我们向来有漠视人性的传统,但必须说明的是,英国人的做法一定得不到领导们的认同,理由无非有三:一是国情终有不同,我们学校和班级的孩子数太多,岂能和英国相提并论?二是“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乃我们长期的优良传统,岂能这这么轻易丢弃?三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全校2000多名师生只用了1分36秒就全部逃离了教学楼,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岂能不好好学习?正因为这样的理由容不得人去稍加辩驳,于是,要求孩子在演习时必须按照指定的路线跑,成了时下很多学校通行的做法。
其实,诸如地震之类的大难果真临头,留给人们逃生的时间非常有限,即使想跑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怎样抓住这宝贵的逃生机会,尽最大可能减少伤亡率,在学校和教师而言,是平日里就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站在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立场上,我当然不能否认学校和教师在这样“生死时速”中的主导作用,甚至觉得这非常有必要,但还是觉得把日常组织开展的逃生演习蜕变成为演戏非常不妥,恕我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也许就逃生演练问题所思所想根本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出于责任的考量,还是觉得要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依愚之见,对孩子的逃生演练应重在让他们知道“大难来临,该往哪里跑”,为此,一要组织学生对校园内的环境进行深入观察,清楚哪些地方是校园中最安全的集结地,更要清楚什么道路是通往这些地方的安全通道;二要通过演习中疏散指导,让学生明白拥堵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徒增危险系数,应该选择在最短时间内可以让自己前往安全集结地的通道,万不可设什么领导通道而阻止学生通过;三要告诉学生如果不能安全逃离险境,则必须选择跑到可以寻找到的“生命三角”地带以求自保,而救人却不是未成年学生必须的举动。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值得庆幸的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灾难之后,每所学校都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逃生演练也被列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实践的范围。但不得不说的是,把演练蜕变成演戏这样的“妖蛾子”,其实不只在昆明这所中学出现,甚至一些学校还有更花哨的做法,如此这般,练的其实不是对生命的尊重而是对上级的应付和对任务的完成,可真待到大难临头,曾经所练的一切均派不上用场,伤亡依然惨重。有鉴于此,对无论哪一所学校来说,不管采用怎样的演练模式与方法,达不到让学生知道“大难临头该往哪里跑”的效果,还是趁早鸣金收兵为好,然后坐下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谦虚地研究怎么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演练方案,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实施,既抓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又讲效果上的实实在在,而在这样的有效训练过程中,如果还不忘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灾难应急和避险自救的常识,多少掌握一些安全自护自救的方法与技能,方可称得上圆满。
远离灾难是我们的真情期盼,而防患未然则是我们的必备理念,但愿在我们组织的每一次紧急疏散演练之后,又能让孩子们更加清楚“大难来临,知道该往哪里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