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把孩子的缺点当“特点”

(2010-05-01 17:34:55)
标签:

缺点

特点

不可等同

因材施教

公平正义

相结合

负责任

教育

分类: 博主原创作品
http://s5/middle/55c7e4f8g8580730129f4&690&690

(五一不能出门,权当画中一游吧)

    今天,值五一放假终于可以安心地睡懒觉,本没有打算写点什么,可想着读到的博文《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虽然我很赞同博主的观点,确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这些大人眼中不少所谓孩子的“缺点”,其实可能是孩子异于他人的特点,正如韩寒当年饱受争议一般,如果以改正缺点为由扼杀了孩子创造性的特点,非但不是在帮孩子而恰恰是在毁孩子。但是,站在教师或父母的立场上,我总觉得教育孩子尤其应注重客观公正,因此,也有必要作这样的补充:别把孩子的缺点当“特点”。

    在今天的学校生活中,有一种倾向应当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那就是教师易对成绩好的孩子付之以纵容,固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成绩好的孩子在各方面均呈现出优秀状态,特别是屡屡因为成绩突出而为班级或教师格外“争光”,但不得不提醒的是,也有一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身上存在缺点,诸如自私、不尊重同学和老师、不屑于参加集体活动甚至是缺乏最起码的教养。就这些缺点而言,教师理当义正辞严地断然批评,正如南师大附中吴非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少年老成”和世故,曾经旗帜鲜明地写下过《我不喜欢你的世故》一文。可现实的问题是,相当数量的教师在面对成绩优秀孩子身上出现上述缺点时,总不记得“响鼓也需重锤敲”这句话,习惯性地给予无原则的“宽容”(其实就是纵容),遇到别人持异议,还有可能帮腔解释说“这个孩子的特点就是有个性”,而真等到这样的孩子毕业之后对教师抱之以冷漠,再去感叹和发牢骚,并不值得去响应或同情,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总把孩子的缺点当“特点”。

    如果说教师需要反思“别把孩子的缺点当特点”,认真想一想,不少家长其实也需要作这方面的思考。身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扶养全心全意本当值得肯定,但真若深入家庭教育去仔细观察,相信我们不难发现也存在着把孩子缺点当“特点”的问题,或是孩子从小就喜欢在不高兴时对着大人踢打,会被一些家长乐呵呵地开脱为“胆子大”;或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喜欢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狐朋狗友,被教师指出问题,居然有家长向教师辨称这是孩子“人缘好”;或是孩子为获先进在同学中拉选票和讨好老师,被家长得知后非但不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反而当面表扬孩子“会来事”。至于孩子在学校里挨了老师的批评,有家长竟然直冲校园对教师兴师问罪(有时还伴之以暴力),则是对孩子缺点或问题公然的纵容。如果身为家长走向的是“把孩子的缺点当特点”境地,看似对孩子给予的是鼓励与肯定,实则常常害了孩子。“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讲的是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当他第一次偷了东西回家,他妈妈不但没有制止,反而还纵容他、奖励他,致使他越陷越深,直至被送上刑场。临终前,妈妈赶来送行,他提出要吃妈妈最后一次奶。没想到他竟一口把妈妈的乳头咬掉了,狠狠地说:“我走到今天这一步,就是你害的”。或许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值得家长们去深入思考。

    每一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之处,没有必要用统一的模式去对孩子进行人生的刻意“雕琢”,因此,特别需要为人父母或师者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特点,万不可简单地以“与公认优点相比不同”就一概斥之为缺点,否则,我们培养的可能就是越来越多的“公式化”孩子,但也不得不提醒的是,教育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帮助孩子在发现缺点和改正缺点中走向最终的成熟,如果不能正视孩子身上的缺点,甚至是人为地将孩子的缺点当成“特点”,而当这些缺点最终演绎成为不可逆转之重要错误,再想办法去挽救或后悔也难免于事无补。“不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需要的是家长和教师有科学育人观和因材施教理念,而真正能够做到“不把孩子的缺点当‘特点’”,更需要家长和教师有为孩子终身幸福奠基思想和公平正义理念,两者可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鼓励创新,希望在孩子,简单地以“公认”标准去审视孩子,容易将孩子的特点批作是缺点,或许从此就扼杀了孩子创新的热情;是非善恶,公道在人心,无原则地将孩子的缺点美化成为“特点”,或许从此沦丧的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有鉴于此,虽然谈不上我对教育有怎样的真知灼见,但还是觉得有必要将“不把孩子特点当缺点”与“不把孩子缺点当‘特点’”相结合,如此,才是真正对孩子教育负责的态度和做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