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人工繁殖蝈蝈——出孵篇

(2017-10-23 16:15:06)
标签:

转载

作者是玩家 宸宸宸

  经过一个夏天和一个冬天的冷热交替处理,萌动的蝈蝈籽呈现翠绿色通体透明或半透明,透过角质的外壳可以看到里面幼虫的须发肢体,背后的金线,越接近透明则越接近出孵。这样的蝈蝈籽就是一般意义上能够出孵的萌动蝈蝈籽了。至于人工萌动处理的方法请参考我以前的帖子。为什么要把出孵作为一个重点专门写出来,因为作为蝈蝈人工繁殖其实我归结三个重点阶段就是人工萌动,出孵和大褪,而是否真正意义上掌握全套人工繁殖蝈蝈的标志只有两个:一个是出孵率,一个是成虫率,后者可以用大褪率来进行考量。再次重申一下,以上仅为我个人实验总结的经验,会有和份家不同的地方,各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必纠结在某一点。

  按照反季节出孵的规律,我每年会在立秋时(大约8月8日-15日)开始一年冬蝈蝈的旅程。将放在冰箱里冷藏的蝈蝈籽取出后,我会放在阴凉处晾上两到三天,期间温度大约在24、5度左右。之后开始正式加温出孵。我采取与自然基本一致的的孵化法,即:白天加温,温度在30-32度左右,晚上停止加温,喷水保湿,正常的自然温度在25度左右,确保5-8度的温差,经过如此处理,幼蝈蝈会在20至45天内陆续出孵,当然如果孵化前,将籽粒进行筛选,按照透明度接近的状态集中孵化,出孵时间可以基本一致。孵化的湿度我无法用百分比告诉大家,但可以明确地说,宁干勿湿,稍微干一点没事,稍微湿一点就容易挂掉。说起来出孵就是如此简单的操作,我想再说一说出孵前后的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有些虫友会问,为什么从网上买来的籽虽然绿油油的,但出孵率很低,死籽和出在半途中死掉的很多。这里面需要考虑几个问题,第一是籽粒的活力问题。经过人工处理的萌动蝈蝈籽理论上可以存放1-2年甚至更长,但籽粒的活力会逐渐下降,出孵率会逐渐降低,其中萌动后的籽我尝试过放两年,在前后两个冬天出孵,第二年明显不如第一年。而且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每年8-9月进行集中孵化,孵化率最高,越往后,孵化率越低。特别是已经放了一年的蝈蝈籽,如果是在12月甚至更晚的隆冬季节人工加温孵化,效果也不如8-9月孵化的效率高。这和孵化的手法没有特别的关联,很奇妙,但选择孵化的时间确实很重要。上面我说的流程是北京的状态,不知道在南方是否也一样,仅供参考。说到籽粒活力的问题,还要补充一点:籽粒活力最强的是当年萌动的蝈蝈籽,即当年8月立秋以前交配产下的蝈蝈籽,经过处理两个月萌动,当年完成冷处理可以孵化的籽,就是新籽。如果这样的籽在隆冬腊月想要孵化,只需按照我上述的处理方法操作,就会正常出孵,出孵率接近100%,很惊奇的数字。可见籽粒就像是鸡蛋一样,放的时间越长,越不新鲜。

  继续解释出孵率低的问题。其实子本身的问题很关键,活力之外,保存的温度湿度都有影响,特别是湿度。一般最常见的坏籽就是湿度大造成的黑子烂籽。简单说,一发黑就完蛋,存放的湿度宁可小一点不要太大,这是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标准是埋放的沙土略微有一点湿,但看起来偏干的状态最好。网上有几家卖蝈蝈籽的商家,我经手过其中两家的蝈蝈籽,好像是月亮小船和大志。这两家的籽前者质量明显差于后者,因为月亮小船的籽不是我买的,我不好评价,但他家的籽时间偏长,保存也不太好,说起来如果是黑子了,刚开始是看不出来的,但月亮小船家的籽黑子现象比较严重,应该是保存不善造成的,不仅如此,出来的虫子问题还是比较多,最多的就是半截死掉,这种属于放的时间长了幼虫太弱。还有就是胞衣粘连。我管这种出孵以后幼虫外皮那层黄色薄薄的胞衣褪不下去,像一道箍一样勒在身上的情况叫胞衣粘连。胞衣粘连在各家的籽中都有出现,我自己的籽也有这种情况,还是那句话,籽放的时间长了,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多。换个简单的思路大家就能明白:这层包衣很薄,软软的有弹性,时间长了会有粘性,处理的干了或湿了,来回反复就贴在了幼虫的身上,很容易出现这种胞衣粘连的现象。还是那句话,就像新鲜的鸡蛋,当年的籽最新鲜,出现这种胞衣粘连的概率也最低。胞衣粘连虽然可以手工帮助脱掉,但此类虫子体质都不好,后期还是有较大概率会挂掉。大志的籽出孵率虽然不低,但建议不要在隆冬季节购买,尽量在8-9月份出孵,避免出现买的晚了孵化不出来,怨天尤人。

  还有虫友要问,为什么有的籽买回来加温孵化几天就出来了,而我前面却说是20-45天。这里面还要解释一下,20-45天肯定是正确的,为什么7天就能出原因很简单,籽的积温达到出孵的状态,简单说是加温加够了。以我自己的籽为例,每年冷处理的籽我都放到春节前后再收起放入冰箱冷藏。蝈蝈籽在阳台一个冬天,阳台也是有温度的,白天阳光照,可以达到15度上下,晚上冷了也就4-5度,但随着春天临近,温度是一天天上升的,到了晚上可能也有10度上下了,这期间,蝈蝈籽还是在继续发育的,一点点地积攒出孵所需要的积温。如果我早早地把蝈蝈籽放入冰箱恒温保存,就破坏了这种变温发育的节奏,籽粒的发育就变缓或暂停了。如果在阳台放的时间越长,发育的就越充分,越接近出孵。这样的放入冰箱半年后的秋天取出孵化,7天出孵很正常,而前者,由于放入冰箱时间早了一点,积温还不够,后期加温的时间就会长一些。有人会说了,那就不能让蝈蝈籽发育充分再放入冰箱,争取所有的籽都一个礼拜出岂不是更好。凡事有个度,前期加温越充分越接近出孵状态,籽粒再放入冰箱后很有可能会在冰箱里陆续出孵,你原本打算放到秋天再出,结果就是因为春节后多放了几天,造成这批籽搁不住,马上就得出,违背了自己的初衷。所以,具体的操作还看你自己的需要执行。

  再说说出孵以后的操作。



  小蝈蝈一般会在浇水保湿停止加温以后的每天凌晨天刚刚亮的时候出孵,按照自然规律也是躲避天敌的需要。出孵时,幼虫会不断蠕动,挣破外表硬质的外壳,从背部完整破开一道缝像一个肉虫子一样从沙土里钻出来,一般2-4公分的沙土都能像蚯蚓一样破土而出。当然头是在上的。状态好的虫子利用破土而出的契机,就可以利用沙土的摩擦,褪掉身上最后那层胞衣,出来就是鲜活乱跳的。状态不好的,或者是沙土比较松,附着力较小的,就会带着那层胞衣出来。出来以后,随着空气的流动,四肢和须发逐渐张开,能够自由活动,再利用身体的摆动和肢体的自身用力挣脱胞衣的束缚,完成小蝈蝈出世的第一道苦难历程。刚刚出孵的小蝈蝈,身体各个关节都很长,处于松垮垮的状态,慢慢地会逐渐硬化身体会缩短一些,这时候才开始到处乱爬。

  出孵后的三四天很关键,也是幼蝈蝈死亡率比较高的时期。我一般会用手纸卷的内芯做成一个个饲养的蝈蝈筒子,因为比较小,里面不放丁字架,幼蝈蝈体重较轻,可以直接在筒壁或顶部的纱网上完成蜕皮,如此大小的筒子可以一直用到幼蝈蝈3褪,如果你比较懒的话可以用到四褪,但那时就有点小了,能凑合用。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集中摆放减少占地,空间利用比较好,适合一般的小规模的饲养,也应该适用于绝大多数尝试自分的虫友。再一个好处就是3-4褪分公母,你的虫子要换大筒子,但虫子数量减少了,实际留下来的连一半都不到(母虫是不养的),实际的占地并没有增加多少。

  举例证明:手纸卷的内芯直径4多一点点,我最小的一个加温缸是40*20,剔除加温器的间隔可以一层饲养28只小蝈蝈,我的小缸里一般只养一层,里面还有饲养的白虫,可以立体交叉利用。而我大一点的泡沫箱,大约50*30,一块板子可以养20只,一层养40只,一个箱子可以养两层,也就是80只,泡沫的密闭性好,上面盖一块玻璃以便观察,里面最多只需要加20瓦的加温片就能达到需要的温度。当然我还有大出很多的箱子,因为如果养的多或者后期用大筒子,就必须大箱子,不过和分家比,占地小,效果还是不错的。至少在用电方面,我节约了不少资源。我建议虫友自己测算一下饲养的成本,虽然爱好无价,但成本控制其实是你是否能长久玩下去的一个基础,当你经过测算,发现你饲养一只成虫蝈蝈大概需要投入一百元的话,你这种自娱自乐的行为还是挺昂贵的,估计长不了。以后有机会我给大家算算我的成本。出孵以后饲养管理,留待后面再详细的讲解吧。

  把出孵说完,出孵以后三四天的死亡率较高,主要原因有几点,一.湿度。这里面有个误区就是幼虫需要保证湿度,其实蝈蝈是阳虫,需要的湿度很少,饲料里面的湿度就足以保证它的生长需求,无需另外保湿,这是我多次总结出来的经验。只要是太湿,死亡率都会上升,甚至你的饲料都没必要太湿。二是通风,如果是小型饲养这一点不太容易做到,没有足够的空间通风会造成幼虫死亡,所谓通风不是那种大开大合的通风,仅指空气的自然流动。说白了采用我提供的紧凑式饲养环境通风是一个大问题,这一点是小规模饲养和大规模饲养相比无法企及的缺陷。三是幼虫底板的先天不足,这个就没治了,一般情况下,小蝈蝈不会因为传染性疾病死亡,至少我可没见过。如何判断幼虫是否挺过最初三四天的危险期很简单,只要看幼虫是否进食,肚子鼓没鼓,有没有细小的粪便产生,如果生理指标正常,那么恭喜你,幼虫已经完成从出孵到正常饲养期的转换。就进入下一环节了。

  啰嗦了很多,这些都是我几年以来总结的经验,还是那句话,和分家没得比,至于对大家常见问题的解读,也是凭实际经验分析的,仅代表我个人玩的思路,供各位参考,如果不赞同或不喜欢请飘过,当然欢迎指正。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