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赞其·伊宁蓝

标签:
365伊犁喀赞其街景伊宁蓝 |
分类: 游记 |
山上捡了个丫头,跟我们走了两天,从她嘴里知道了伊宁的喀赞其和伊宁蓝。
喀赞其紧挨着汉人街,汉人街的夜市停了以后,能吸引游客目光的就是喀赞其了。一片古老的维族聚居地,据说有几万人,是北疆地区唯一的维族风情体验地,也算是个景区,但不收门票。
就像阳朔的西街、北京的南锣当地风情一条街,但比内地的风情街都纯粹,基本上没有外来的商业入侵,还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原住民生活状态。
住在南锣简直就是噩梦,住在喀赞其那叫闲适。
民居建筑形式繁多,这风格看上去就知道文化差异,欧洲小镇的赶脚有没有?!
除了主要街巷可以观光外,周边的小巷也十分有特色,而且没有游客。
伊宁蓝是个时尚流行词,到了喀赞其就明白了,我对这个不敏感,以至于近年来过的两次都对其闻所未闻。
喀赞其那蓝跟天空蓝无异。
虽然不少显然是刻意打造的,但比起黑底白字的统一招牌还是强上1w倍。
手工制作马鞍的店铺。
喀赞其本意是铸锅匠的意思,维族从南疆迁移到伊犁主要以手工业为主,这个地区正是传统手工业的聚集地,目前还保留着不少传统。
当五线谱拍的,结果变四弦琴了。
伊宁街面上的鸽子非常多,有广场鸽的意思,见了市民在投喂。
阳光明媚,大色块,高饱和度是喀赞其的标志,也不一定全是伊宁蓝。
有些民居庭院是开放的,可以进入参观。
但见了好多手持长枪大炮的摄影者,横冲直撞,推门就闯,拦住就拍,贫富的差距在素质上。
我正跟这个小朋友打招呼呢,猛然窜出个举着长焦的南方人,把娃娃们吓得转身就跑,就在刚才明明4个娃娃正在一起玩耍。
这是我来的时候。
到这地方来的摄影者经常大呼小叫、成帮结队,太有违和感。
按道理拍照一定须要被拍人的配合,摄影就不用了么?
摄影者应该以不妨碍人家正常生活为底限,哪能让人家产生反感而获得快感,艺术背后是彼此尊重。
走在喀赞其的街道上会不自觉地置身度外,融合不是嘴上说的。
校服应该具有一些民族味儿,跟北京孩子穿的没差别。
带地下室的小楼,欧式。
每条街都有一条小溪从门前流过。
居然还有个国保,乾隆年建的陕西清真大寺,可惜不开放。
喀赞其的美食也是有的,五中旁边的夏贺扎德冰淇淋,前进路上的兄弟祖传烤肉~~~
实际上想找好吃的到解放南路和红旗路比较好,那边都是当地人光顾的小店铺,一般没什么游客摸过去,网上点评一概全无,好东西往往不会被轻易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