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365杂谈季鸟玩法回忆 |
分类: 往事 |
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没啥秘密,满满回忆。
儿时的夏天是伴着昆虫成长的,蚂蚱、蜻蜓、蝴蝶、季鸟,北京人管蝴蝶叫笏帖儿,管知了叫季鸟。
这里面属季鸟的戏份最大,贯穿整个夏季,先是大个的一种叫大麻季,个头大叫声大,老北京有项非遗“毛猴”,就是用大麻季的壳——蝉蜕所制。
后出现的一种体型较小,叫伏天儿,其叫声尖细,声音类似“伏天儿~伏天儿~”而得名,那时候只会分大小。
借用网上的季鸟猴图片
季鸟的玩法是从挖季鸟猴开始,季鸟属于不完全变态,幼虫生长在土里好多年,待到成熟要蜕变的时候拱出地面,上树脱壳。这当下正是捕捉的好时机。
尤其阴雨天,树林里的土地湿润且含氧量低,傍晚季鸟猴开始踊跃破土而出,根本不用带铲子挖,只须用眼睛寻找小而薄的小孔,用手指一拨,窟窿立马变大,则下面必有一只待出的季鸟猴!灵分一点的一想就是这么回事儿,想不明白的就是有点笨了……,再笨点的就等再晚一点,半夜打手电在树上抓……,多费电不说,耽误睡觉何许呢。
土洞里掏季鸟猴也有技巧,表面的只须抓住钳子一提溜就出来了。稍为深一些的要用手指去逗,有的季鸟会主动钳住手指,顺势就拉出来了,有的则缩身滑坠到洞底,这时候不要用手指盲目扩张洞口,松土会掩埋住竖洞,要拿树叶盖住洞口从侧面挖个平行竖洞,浅的直接从侧面扩张打通,深的要插入树棍切断下滑路径,再打通活捉。这跟消防员救井下小孩一模一样,没人教。
小时候捉季鸟猴就像比赛,赛场是旁边的人定湖公园,只有杨树、柳树、果树、核桃树下才多,天擦黑树林里、湖边就人头攒动,不用很晚8点多钟就可以收工,基本上背心儿前襟是兜不住的,呜呜喳喳满手满胳膊爬的都是,一边走还一边掉,到现在还保存着这种触感,回家放在纱窗上能爬满咯,第二天就全脱壳了。
那时候生态好,季鸟太多,林中的地上跟马蜂窝似的都是孔洞,而且宣传说季鸟是害虫,逮多少也没有愧疚感。
当时就有吃季鸟猴的,怎奈那时候厨艺不精,没照亮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舍不得油,油多金贵呀,怎么能浪费在虫子身上。但隐约记着方法,水洗干净后用盐水腌一下……。
不吃的喂鸟、喂猫,那时候养宠物有负担的,人都缺嘴哪有闲钱给宠物买食儿,都是自己动手绕世界踅摸活食儿。
那时候据说药店有收蝉蜕的,蝉蜕是一味中药,配上辛夷花蕾就可以做毛猴,当然没这么高大上,也就是个玩儿,但体味自然、发现自然的兴趣无疑是从这时候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