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城古镇的文庙

标签:
365泮宫汾城镇文庙崖柏 |
分类: 游记 |
昨天特意看了一眼《武媚娘传奇》,验证了的确是《武大头传奇》,“奶奶去哪儿啦?”只许州官通奸不许百姓入眼!拍的无聊、审的无聊、播的无聊、看的无聊。不会影响收视率,本来一眼都不看得俺还看了一眼。
襄汾的汾城镇保存着宏大的明清建筑群,大规模的修缮即将完成,当地显然要开发旅游,投资维修古建原来也是利益驱使?怎么就少那么点正能量呢。
文管部门还是很热情的,对于俺这个外来客没有拒绝,城隍庙是俺的专场,特意给开门看的,对面的文庙也是拿钥匙现开的锁……。
只是从后往前倒着看。
文庙大成殿。
殿前有个祭台。
院子里的古树是灵魂。
想起了风靡全国的崖柏热,数百年的崖柏活着生生从石缝中砍下来,或者把崖壁炸塌……。然后被车成珠子盘玩,置于案头当清供,文玩不可以这么无德!
侯马古玩市场上的柏树身上还长满厚厚的苔藓。
柏木不是红木,旧时的棺材板儿之材也能炒成这样,得是怎样的价值观~
文徵明墨迹。
文徵明,名壁,字徵明,号衡山居士,明代最著名画家、大书法家,吴门四家之一……。1956年起被篡改成文征明也。
院内的古柏是元代的。
大成门内的廊下多碑碣。
除了文徵明的两通外还有“为官十戒”和“持己十箴”。
为官十戒是:勿慢君子,勿近小人,勿易言语,勿好财名,勿听谗言,勿滥徭刑,勿嗜旨酒,勿尚浮羸,勿作无益,勿图幸成。
持己十箴是:如山之重,如水之清,如松之劲,如兰之馨,如玉之润,如金之精,如刃之利,如衡之平,如矢之直,如鉴之明。
最前院是泮池。
百度百科——
“泮池”又称“泮宫”,是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
泮池上的石桥谓之泮桥,科举时学子过桥拜祭孔子谓之“入泮”。
民间则传说为状元桥,打桥上走过能得高中。
左右回廊是碑廊。
明万历二十一年的“五土神位”、“五谷神位”。
下水道都是碑做的~
城中的鼓楼周围四面建筑都是文革时期的产物,也应该保留,至少能当个外景地。
分成县衙大堂。
鼓楼和学前塔。
匆匆看过汾城镇,还有不少遗漏,看来还要再来一次。
历史上有“金襄陵,银太平”之美称,物资殷实,文化丰厚。汾城镇保持着我国县级城市建筑的布局方式,署衙、学宫、仓储、寺庙、店铺、民居、塔、楼、桥梁等不同类型的建筑一应俱全。现存建筑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4年)到清末的建筑遗构11处,有近40余座保存非常完整的历史建筑,时代特征鲜明。城西布置有文庙、学宫、试院、学前塔;西北布置了城隍庙、魏侯祠、娲皇庙、观音堂、仓储等;城东布置县署各司衙门、关帝庙、刑狱等设施。主要街道两侧,民宅栉比,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是我国现存罕见的、保存完整的古代县级城市标本。
前一篇:捡拾的山西民间工艺——土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