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喀什必去的两个景点是艾提尕尔清真寺和香妃墓,而尤以香妃墓最有看头。
    喀什市郊的一座墓地中,静静地安睡着阿帕克霍加家族的五代共72人。这个墓地是阿帕克霍加为他的父亲修建的。霍加是当时的维吾尔人对男子的尊称,麻扎是墓地的意思,所以这里是阿帕克霍家族的墓地。
    阿帕克霍加麻扎由门楼、大小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5部分组成。
  
小礼拜寺和门楼连在一起,建筑年代稍晚,大约在1873年。但我认为是香妃墓最精彩之处,精彩的地方就在廊下的木柱。
 
 

立柱通体雕工、彩绘,无一雷同。
 

 
维吾尔木雕建筑的精华。
 

圆雕的外形配上局部的浮雕装饰。
 
 

层层叠叠的繁缛凸显出伊斯兰文化风格。
 

两头大中间细的造型有罗马柱的影子。
 
 

维吾尔木结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虽然也融入了汉族装饰手法,但异域风情浓厚。
 
 

装饰不仅在木构上,也同样在砖瓦上。
 

 
主墓室身披伊斯兰标志性的琉璃瓷砖。
   
墓室的结构很复杂,使用了传统的伊斯兰教陵墓建筑手法,墓室外方内圆,宽敞高大,无梁柱,大穹窿顶直径可达17米,底长36米,进深29米,高27米。墓室四角各立一座半嵌在墙内的巨大的砖砌圆柱,顶部各有一座“召唤楼”,楼顶上有一弯高擎的新月。
 
 

据说很难找出一模一样的两块青花砖。
 
 

   
墓室外侧则一律用深绿色的琉璃瓦帖面,兼用黄、绿两色砖镶嵌,瓷砖表面绘有彩色图案,有的还书写着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伊斯兰教警句名言。
 
 

   
顶部也有一圆柱形的塔楼,上树一弯新月,这四楼一拱和五弯月牙错落有致,使整个建筑显得颇有气势。
 
 

一直搞不清这种装饰的琉璃是哪里烧造的,估计就在当地。喀什的土陶业很发达,釉陶也好,只是没见新疆陶瓷方面的著述。
 
 

主墓室的门拱非常高大,直达穹顶。
 
 

 
墓室内不让拍照。
实际上就是土台上一个挨着一个的棺形墓,共58座,陵墓的里面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有一个墓堆,安葬着传说中的“香妃”。
 

陵墓的装饰性非常强,甚至强过住宅。
 
 

当然并不是普通人能造得起,旁边就是一大片平民墓地。
按照维吾尔习俗人死后是入土的,不会放在棺木里。而且多少年后后人是可以在先人墓上再建新墓!这种葬俗显然非常符合科学发展观,绝对是宇宙真理。
 
 

墙面的修补痕迹明显,现在香妃墓是国保。
维吾尔族有遇到难事和委屈到墓室墙边跟先人诉说和哭泣宣泄的习俗,不知道是否跟耶路撒冷的哭墙有没有关联。 
 

可以一起合影的美女~,当然要收费。
 
 

不收费的导游~
 
 
 

门楼上的青花瓷砖。
 
 

香妃墓大门。
 
      
历史上乾隆确实有个“香妃”。1979年10月,在清东陵中所传为香妃墓的容妃墓中出土了一批残碎物品,其中最有价值的资料计有:棺木上描金的阿拉伯文字,译成汉文即"以真主的名义";花白头发,扎有辫绳的长辫子;朝服与朝冠的残片;带有少数民族文字的八宝花绫以及带有江苏、江宁织造人名的妆花衣料等。考证这些物品,并和传世的史料相对照,可以证实乾隆确实有一位香妃,而且颇为宠爱,但她是容妃和卓氏而不是传说中的那位香妃。 
     
清史稿中记载:“高宗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扎麦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史料表明,和卓氏生于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为新疆伊斯兰教的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世居叶尔羌,属和卓旗,故称和卓氏。乾隆二十三年,清军进入新疆讨伐反清首领霍集占时,容妃和卓氏的哥哥图尔都随同亲族配合了清军作战。战争结束后,图尔都等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被召入京,受到封赏。在定边将军兆惠凯旋回京时,容妃随亲属一同到达京城定居。后不久,被选入宫内,乾隆二十五年二月,被封为和贵人,时年27岁。两年后,被册封为容嫔,时年29岁。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太后命升容嫔为妃,这时她35岁。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容妃病逝,终年55岁。临终,她把后事安排得很有条理。她把几十年来在宫中所积存的物品,分赠给各位妃嫔、佣人和家乡的亲人们。因容妃信仰伊斯兰教,故她的棺木上刻有《古兰经》的经文。容妃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的妃子圆寝内,1983年5月1日,园寝正式开放,并在享殿内举办了“香妃”展览。
 
 
    
据香妃墓的介绍: 
香妃,维吾尔族群众称她为“依帕尔汗”,就是维吾尔语“香姑娘”、“香妃”的意思。原名“买木热.爱孜木”,生于1734年,死于1788年,终年54岁。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妃子,封为“容妃”。裾传,其身有异香,因赐名“香妃”。她出身于叶尔羌,属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家族,即阿帕霍加家族的一名女子,是阿帕霍加家族第五代重侄孙女,阿帕霍加可说是其高祖。
显然就是把容妃和香妃合二为一了,尤其是还珠格格热播后,人们更愿信香妃的传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