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瓶说——高考满分的“骈体文”

(2010-07-01 08:33:38)
标签:

教育

骈体文

骈文

满分

分类: 感悟

 

 

高考作文考查学生的什么能力?

这个问题的答案能说明该不该用文言文答题,姑且不论他写的是什么体,什么动机。

 

中学的时候,依稀的记忆中最接近骈文的是《阿房宫赋》,虽叫赋,但四、六对仗的句式,给我印象极深,是我最早对骈体文的印象。最广为人知的骈文是《陋室铭》。

骈文是大有规矩的,句式、修辞都有规定,骈文就是因句式两两相对,如两马并齐,而得名。可不是把文字联缀、切块分割大概齐就可以的。比方写诗,不是七字一句,凑上四句就叫“七绝”,那叫打油。格律是古汉语文学的精华!这位考生不懂这个,四、六句式尚有,对仗难寻。

其实这篇东西不是“骈文”,大概是阅卷老师给安上的吧,记者们肯定没这两把刷子。

 

不能抹杀考生对生僻文字的熟悉,和运用上的功力!但,作文别管考察什么,一定不是“识字”的能力。

 

内容上,通篇使用了大批的生僻字堆砌在一起,罗列了大堆的模糊的自然现象,然后加以评判、给予结论……。行文内容多有重复,完全是为了加大生僻字、词的容量!设想这路谋篇要是用白话文实施,能得满分?

 

古文字义本身就容易发生歧义,非常人所能把握,灵活运用是大有技巧的,也是古代汉语的魅力所在,在这点上考生的功夫了得。但脍炙人口的文章,前提是让人看得懂。

有一类人做文章总精心于生涩玄妙、用典深奥,把常人不知所云当做“才学”出众,大谝其学。写诗的也有同样癖好的,殊不知元、白在文学上和大众心中的地位……。

  

不说谋篇,看不懂就是最大特点了。给满分的老师们,别拿无知当个性!被考生忽悠了,还接茬忽悠大家。人家就是处心积虑,剑走偏锋……,想起了刘宝瑞相声中的满大爷、满不懂……。

阅卷的老师可能是爱才心切,抛开自身的学识不谈,单就提携人才的角度来说,加上作文的满分人家才考了384分,如果不是志向古代文献研究等能发挥其“识字”专长的职业,在如皋这个自古地杰人灵、人才辈出的苏北沃土上,确是太过一般。更何况他的志向不在古文学,甚至都不在文科!人家的理想是设计发动机……。

 

既然不是兴趣所在,那考生为什么整出这么一篇晦涩难懂的古文来?他自己已经给出了答案,故意而为。换言之就是早就设计好了,是一鸣惊人的“招儿”!

虽然说“弟子不必不如师”,那仅只是对老师知识不足的台阶,绝对不是缺乏洞察力的借口。然而老师们中招了,记者们中招了,校长也中招了,全社会都中招了……。 

 

高考到底考察学生的什么能力?说不清了,娱乐化了?反正已经快成脑筋急转弯啦。

闹剧,社会的浮躁,炒作已经深入到学子身上了。以这位考生设计“写古文”的思路,去实现他自己的理想——设计发动机~,我看悬!

商界、娱乐界倒有想象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仙人乘槎
后一篇:瓠子、瓠塌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