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拾的山西民间工艺——箍木桶


标签:
箍桶木盆山西休闲 |
分类: 淘宝 |
“二他妈妈,快拿大木盆来诶^^^”
出自相声名家高英培的《钓鱼》,耳熟能详。大概说的就是7、80年代的事儿,可见木盆一直沿用到文革以后,这也就是北方,南方现在还在用,盆、桶等箍器在乡村还可见,但终究会消失的,因为匠人已经没有了,手艺传承不下去了,没市场。
手工做一个木盆,连工带料的成本顶上10个塑料的,谁买呀。做足疗的泡脚盆倒是还有卖的,最小的也得一、二百。
“若雨”前几天写到湖州的老木器店、箍桶店消失了,只能在“凭栏”的木器馆里欣赏啦。
箍桶,在一些地方已经是“非遗”了,可巧今儿碰见一个,70。大家上眼,外形样式上没啥特殊的,是不是?仔细看看,能看出点玄机吗?
起先碰见时,俺以为是藤条编的,一道一道的嘛。仔细一看,非也,木头的,外面箍了两道铁箍。那竖着一道一道类似“蛇腹断”的是啥?是一片片的薄木片!
额滴神呐,啥功夫啊?整个一个木盆竟然是一片片的木片码出来的!见过箍桶的,没见过这么个箍法。
常见的木头箍的桶、盆,都是木条拼的,但短的也得有寸把长呗。可没见过箍木片的,这个盆上的木片,最厚的2.5毫米,薄的1.5毫米,总共用了500片!我数了一遍,差点没晕过去。
不可思议吧,仔细一琢磨,更晕。大形状是:盆沿外撇,底内收。仔细观瞧:内壁上部撇口、中间弧度,外壁上出台阶、下内凹。这就导致每片小板子都不是规规矩矩的几何形状,也就是说不是用锯、刨简单工具能完成的,至少还得锼、锉。下这500片料,得费多少劲?
还没完,同一木头片的薄厚还不一样!口大底小,木片的上面就厚、下面就薄。外圈大、内径小,木片上下两端的靠外一侧就宽,靠内一侧就窄!想一想,能明白吗?明白了,这活就没法干了。
一片2毫米的木片儿,外形曲里拐弯,四个犄角的薄厚还不一样,整个大面还得平,两两紧挨着,不用胶沾还不能漏水,500片箍成个滴溜圆的圆筒,简直就不是人干的活儿。
内底是一整木圆板
其实过去的木匠手艺真的十分了得,往大了说,唐代以来的木构建筑,房倒屋不塌,整体结构使然。榫卯扣接的斗拱,随便哪个都是现代人做不出来的。拆卸的时候要是不编上号,肯定装不回去。
小东西上,比如木风箱,全是开隼连接,12条棱边严丝合缝,密不透风,风只能从前面进入灶膛。还有承粮食的升、斗,八条缝都开斜隼、沉头、燕尾,同时拼装,装上东西后往外挤,越挤越紧!早先年木工学徒三年,出师的考试题就是做个“半升子”,也就是半升装的斗,能做了的才叫出师。现在的木工能行?
盆底还带着款,隐约“禾恒泰X”。木盆的大小跟咱现在用的脸盆差不多,干啥用的不好说,抑或是洗脚盆,木盆保温。感觉异样吗?不怕,洗那个的也不怕。洗脚都用这路细活,主人家钱多是铁定的了?
剩下的问题是:这是为什么呢?闻疑执疑!
谁见过500个零件组成的木器?为什么这么费工费力地做成这样呢?

-
0(0%)
-
0(0%)
-
0(0%)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