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六十八)
(2024-04-03 17:32:02)
标签:
2024年四月感悟 |
分类: 记忆碎片 |
新建高架、拓宽道路的同时,旧城改造也是一轮一轮铺开。
父亲的房子拆迁应该算是比较早的,那时拆迁方案是按户口簿上的人数分配新房面积,超过的部分还需要掏钱补面积差额。当时觉得很知足,但与后来的拆迁户补贴相比,还是有明显的落差。父亲在红门局的房子是25平米,大关分到的房子是49平米,补了2万元的面积差额,父亲与弟弟还在外面租了2年房子,旧房拆迁时大关小区还没完工。新房子装修花了3万元,主要花在卫生间、厨房的装修上,并没有添置新家俱,父亲执意要把红门局的旧家俱都搬过去继续使用,弟弟已经买了商品房,不与父亲住在一起,便遂了父亲的想法。父亲说:好好的家俱为什么要扔掉。父亲搬入新家时,我给父亲更新了冰箱与电视机,是我的坚持,父亲才被动接受,他一直说冰箱与电视机都没坏,根本不用换的。可是,那单门冰箱太小了,速冻室没多少食物可以保存;电视机也已使用多年,款式老旧了。
我家的房子一直没有轮到拆迁,至今尚在,数年后政府给加盖了阳台与卫生间,成了标准房。那房子后来过户到婆婆名下,丈夫与我都成了无房户,丈夫单位分了新房,但为了儿子上学近,一直没有搬到新房住。到了2002年,把没住过的房子卖了,加上公积金贷款,在滨江买了商品房。
外婆所在的旧仁和村是在重修河坊街、修建吴山广场时拆除的,已经进入2002年了,居民有了选择权,可以选景芳也可以选南星桥,而且都是现房,不需要过渡。外婆离开之前,大姨就把表弟的户口迁进外婆的旧屋,外婆走后,表弟成了户主,后来又在那里结婚生子,拆迁时就成了4人户口,当时独生子女算两人份,表弟选了南星桥的高层,补了10几万元的面积差额。
越到后面,拆迁补助越多,可以要房子,也可以拿现金。
可惜,我小时候住过的房子、上过的小学,如今都没了,取而代之的全是一幢一幢的商品楼。小时候熟悉的清河坊、四宜路菜市场、杂货店,也全部找不到了,成了市民休闲的吴山广场,及周边的花鸟市场、古玩市场和娱乐城。
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新楼房都是标准房,阳台、卫生间都在室内,再也不需要与他人共用卫生间了。
城市道路宽敞了,四通八达。
可我还是怀念旧时小弄堂的曲曲折折,旧时墙门里的小天井,还有到处可见的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