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四十三)
(2024-02-26 14:27:45)
标签:
2024年二月感悟 |
分类: 记忆碎片 |
大家的收入比在机械厂高了些,除了厂里发的工资外,多了补贴一块。供应科其余同事也拿到了补贴,他们既是厂里的采购员,也是联营公司的业务员。
我们上班时间是从早8点到下午5点,遇到生意好时,就不能准时下班,朱经理说做生意是不能关门的。周日也要上班,大家轮流休息。
我家离办公地点不近,雨雪天骑自行车不方便,朱经理同意我买月票,拿票根报销。
1989年月票调价了,原来6元的市内通用票调至10元,原来10元的市郊月票调至18元,且只允许乘一条郊区线路。
去年买的卡带录音机被我听坏了,卡带塞进去,按下播放键,卡带不动,没有声音出来,把机子带到公司,请戴师傅修,戴师傅当天就帮我修好了,下班回家又可以听歌带了。当时随身听流行,别在腰间,戴上耳机,走到哪儿听到哪儿。我也很想拥有随身边,可价格不便宜,就放弃了。为了省钱,买了空白磁带,向同事、同学借原声磁带,再请有双卡录音机的同事帮我翻录。翻录的歌带音质差一点,但也填充了我的青春岁月。
学摄影的弟弟想买一台海鸥205相机,要600元,说是向我借,我只能拼命存钱。
朱经理从杭州煤气公司搞到20瓶煤气和20套灶具,联营公司与供应科员工都领到这项大福利。
瓶装煤气早就进入百姓家,凭票供应,是紧俏物资。当年,杭州市管道煤气也开始施工了。父亲高高兴兴地来公司领了瓶装煤气和灶具,结束了我家烧煤炉的历史。
之后销售科也成立了联营公司,也在城里租了场地对外办公。
机械厂更名为机械集团公司,厂长成了总经理;车间更名为分厂,车间主任称分厂厂长。生产销售非常好,成型机没有库存,预订的都排到半年之后。还在阿联酋合资办了厂,每两年派20名男职工劳务输出,通过两年海外工作,有2万多收入。若中途回国,机票是要自己买的,出去的都坚持两年不回国。每年都有领导出国慰问,可以帮家属转带物品。男职工都争着出国名额,毕竟当时的年收入不到3000元,包括工资、各种津贴、奖金在内。
厂里分配新房,按工龄评分,优秀员工、双职工有加分。我单身,没有分房资格。朱经理分到了新房,李师傅也分到了,虽然朱经理工作时间比李师傅长,但李师傅是双职工。
我心想:有一天我结婚了,也能分到属于自己的房子。
为了业务发展需要,1990年初联营公司从冶金招待所搬到石灰桥沿街商铺,装修时隔出门面,我们有了柜台,把各种配件摆放在柜台里,公司又从兄弟单位调进一位孙女士,专门负责柜台销售,跟营业员差不多。
公司还设了一间厨房,请了退休厨师,我们吃上了工作午餐。业务单位有人来,也不用去饭店,厨师亲自去农贸市场买菜,保证让客户吃好。客户都夸我们单位食堂的菜比饭店还好吃。
那是一段幸福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