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冬至,数九向寒
标签:
心情随笔杂谈 |
分类: 随笔 |
冬至,一个很特别的日子,纵使老天也格外地疼爱垂青它,从昨晚就开始飘雪,把这个既是节气又像是节日的日子打扮的银装素裹晶莹剔透,像一个纯洁无暇的童话世界。早上,上班路上,踩着厚厚的积雪,听着咯吱咯吱的足音,头顶上还飘着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雪花,心情很是惬意。
这应该是入冬来的第一场雪吧!虽然前些天飘了一点点雪,像米粒般,刚落地便融化了,远望刚好能看到屋顶上一点点很薄的白,但不久也就不见了。这样的小雪,最是“恼”人,摸不得,动不得,亲近不得,所以,从内心来说,不想承认那也是一场雪,何况跟今天的大雪相比,那根本就不能算是雪了。
对于孩子而言,雪是上天赐予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大街上,上学的孩子已经在雪地里嬉戏开来,一边跑着,一边用雪球互相掷着,边闹边笑,银铃般的笑声在街道上空飘荡。还有的孩子仰着脸,张大嘴,任凭雪花飞进脸上,嘴上,感受那来自天际的丝丝凉意。其实,不光孩子们,就是大人也是打心眼里喜欢这冬的精灵儿,行人走在雪地上,一边走,一边享受着足下这柔软的“雪毯”儿带来的舒服感觉。空气清新,寒气轻抚,天地洁白空旷,走起路来让人也一点不觉得累。
常记起儿时下雪的场景。儿时的冬天好像格外寒冷,地上的积雪往往多日都不融化,经过踩压很结实得铺在地上,那时农村的孩子们一般都成群结伴的,要么堆雪人,打雪仗,要么滚雪球,坐雪橇,各种各样的游戏方式都尝试着来一遍,永远闹不够,永远玩不完,童年的欢乐很多都刻印在那厚厚的雪地上。印象深刻的是大雪之后必有冰凌子,茅草屋顶上厚厚的积雪,经过一个夜晚屋内热气的蒸腾,慢慢消融,顺着屋檐一点一点渗滴,外面空气又极其寒冷,边渗落边结冰,一宿工夫,屋檐上都垂挂着一根根长长粗粗的冰凌子。孩子们就用木棍敲打下那些最粗大的当兵器,纵管小手冻得彤红甚至生疼。那时的孩子没有现在娇贵,大多手上都有冻疮,即使这样也不见得家长当事。追昔抚今,想想以前孩子经受的苦,看看当下的孩子享的福,真是让人不胜感慨!
冬至在民间也叫“交九”或“数九”,也就是说,过了冬至,各地气候到了最寒冷的时节,进入了“数九寒天”。已经作古的老乡王之翰曾写过一套《九九消寒歌》,描述隆冬消寒与农事田园的风俗图画。如一九写冬至交九:“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自始渐勾萌。莫道隆冬无好景,山川草木玉装成。”三九写渔翁醉酒:“三九严寒水结冰,罢钓归来蓑笠翁。虽无鲤鱼换新酒,且喜床头樽不空。”五九写普天同庆:“五九元旦一岁周,茗香醪酒答神庥。太平天子朝元日,万国衣冠拜冕旒。”七九写早春二月:“七九至数六十三,堤边杨柳如含烟。红梅几点传春讯,不待东风二月天。”九九写二月惊雷:“九九鸟啼上苑东,青青草色含烟萌。老农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卧龙。”自然与人文,天气与农事,老先生写的形象生动,惟妙惟肖。这个九九歌篇长难记,不易推广来来,农村流传最广的是这个版本:“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每逢到了交九,父母总会给我们说起,所以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冬至如大年”,在农村,对这个节日还是比较隆重的。“冬至饺子夏至面”,母亲总会提前准备,在这天包饺子,全家人吃一顿好饭来庆贺冬至的到来,即使到了现在,来到了这个小城,母亲还是沿袭着过去老家的风俗,多少年来都没有改变。只是,前几天老人家做家务累得手腕肿了,不能动手包饺子,尤其今天大雪,道路泥泞难走,我又不能回家陪母亲吃饭,正让我既感到心疼,又感到无比的遗憾。母亲年纪大了,每过一个冬至,年纪就大一岁,身体就老一年,看着身体每况愈下的的母亲,我总是在心底感到隐隐的担忧和不安。虽然我知道衰老是自然规律,谁都无能违背,但是还是希望母亲永远康健,永远安好,在每一个普通如常的日子里,都能静静地陪护着她,吃她做的一碗面,陪她聊一会儿家常,让她享受这经年里的再平凡不过的幸福!
瑞雪降冬至,数九归寒天。过了冬至,一年的光阴也就要过去了。“冬至阳生春又来”,旧年即去,新年将来,日子又要掀开新的一页。“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但愿冬至的瑞祥白雪能给来年带来祥运,也能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带来祥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