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 |
分类: 我行我诉 |
去婺源的路上,雨一直下着,淅淅沥沥,无边无际。透过车窗望去,路两边尽是满眼的绿色,平坦,鲜嫩,一碧无垠。江南的稻田,静静地沉默着,尽情享受着这雨雾的滋润。再往前行,路就在群山中环绕了,周边的山不高,被浓密的植被覆盖着,绵延起伏。远处,随着山势轮廓的逐渐模糊,绿色也慢慢变深,及至天际,黛灰色与乌蒙蒙的天空皴为一体,像丹青名家惯用的拖墨手法,情景真实,过度自然。不时会看到白墙黛瓦的小山村,安然的静卧在山脚下的绿色里,层次分明的背景,率性随意的村落,细密交织的雨丝,偶有几只飞鸟掠过,这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忽然明白,大自然才是最高超的画家!
婺源的民风民俗,延续着徽派的传承,这让我感到很亲切。几年前,我去黄山,那是平生第一次去江南,去安徽,水杉、翠竹、茶园、流溪、白墙黛瓦、高跷的马头墙,细雨柔柔烟雾蒙蒙的水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多年来一直萦绕心头而不能割舍。因此,这次来到婺源,记忆一下了得到了现实的印证,脑际间却忽然升腾起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此时,流年静水,时光嫣然,好像一起都变得静止沉默起来。思维也跟着抽象着,不愿意去辨识,像梦,心里又怕是梦,轻轻的担忧与巨大的欢喜糅合在一起,让我一时恍惚起来。
婺源的美,漫软柔和,恬静清秀,既像一位大家闺秀,温婉清丽,也如小家碧玉般,精巧怡人。正因为它的柔,它的秀,它的漫软,我才拖不动描摹它的笔触。但是,内心深里的稠绛的爱慕喜欢,还是忍不住在心底一遍遍的勾皴,纵然即便落入俗套。
雨,仍密密地斜织着,撑一柄细雨伞,踩着李坑街道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在旧时古村落里寻梦。村街沿河而上,民居依水而立,粉墙黛瓦,高低错落,斑驳的墙皮和剥蚀的门窗雕格,映射出历史的沧桑和光影里的流年。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各式各样的小桥静静地躺卧在上面,乌篷船顺水而下,穿过桥洞,浆起水落,咿呀作响。街巷两侧的房屋内,村人有的在品茶,有的在聊天休憩,有的在打理生意,有的在侍弄孩子,神态安然,平淡恬适,居住于祖先留下的瓦房里,也继承了先人勤劳朴实,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远树平林村落,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的精典景致,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在这方现世的世外桃源里。
收起雨伞,随意走进一条弄堂,巷子很窄,一人穿过刚可,前面踩过,仿佛后面就传来自己的脚步回声。凹陷的青石板,皴裂的灰墙皮,斑驳的翘壁飞檐,不禁让人恍惚,仿佛看到很多年以前,年轻的村妇斜揽竹篮,腰身轻摆,款款而过,到溪头浣洗。也仿佛,在某个黄昏,也是这般细雨霏霏,一个美丽的少女,手擎一柄油纸伞,踩着细碎的步子,轻轻走过,身前似曾留下氤氲清幽的香味。回首找寻,巷子依旧,古宅依旧,幽深的宅弄,仿佛让人走进了古代,走进了梦里的水乡,走进那一页页尘封的旧事。
村头那几棵千年大樟树,树冠庞大,盘根错节,枝皮皴裂,香气四溢,日夜庇护着这个千古遗存。站在树下,轻嗅古樟散发的淡淡清香,倾听水波流动的渺渺清音,享受神韵悠然的漫漫闲情,烟雨朦胧,乡村的潮湿气息和樟木似有似无的香气氤氲在身边,不由得让人心中充满着淡淡的诗意,淡淡的感怀,淡淡的不舍。
相同的格调,相同的民风,江湾和晓起也是典型的粉墙黛瓦,雕梁画栋,极尽精致。古村落中的明清建筑随着地势起伏,街巷极不规则,顺着一些色漆斑驳的门楣望进去,高敞的客厅,碗口大的天井,雨滴落下,顺在一边的水缸内,气息微微潮湿。中堂依然神威,还是以前的摆设,八仙桌,方凳,高高的挑梁,粗大的圆木,仍显过去的威严和气派。好多的庭院中种了许多梨树,梨子挂满枝头,甚至街边巷尾有村妇在兜售,价格也不贵。村内街道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熙熙攘攘的人群如织,给小街小巷的村民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梦里水乡江南忆,最忆是婺源!(8月10日在婺源)
http://s6/middle/55c35034hc9dbbd405025&690
http://s4/middle/55c35034hc93c09a8ec83&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