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典故里读《春秋》之十四 ——“二桃杀三士”

(2009-10-25 04:46:50)
标签:

二桃杀三士

典故

《春秋》

晏婴

文化

分类: 先秦笔记

从典故里读《春秋》之十四 ——“二桃杀三士”

 

    “二桃杀三士”典出《晏子春秋·谏下二》:“……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qíng,强大】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三士)挈领而死。”大意是:(春秋末期的齐国齐景公有田开强、古冶子、公孙接三位颇受齐景公溺爱勇猛武士,居功而张狂跋扈,目中无人,晏婴建议景公除去三人)景公认为:“这三个人啊,活捉恐捉不住他们,行刺可能也刺不死他们。”晏相说:“这三人虽然力大无比,无所畏惧,但不懂尊长礼仪!”就让景公送给他们三人二个王家供桃,让他们按照个人的功劳大小吃桃子,结果这三人因(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争功不均)而相继自刎。三国的诸葛亮在《梁甫吟》中一句“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最先将此典故概括为“三桃杀三士”。

 

    故事梗概:一天,晏相从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身边走过时,三人却不起身,这对晏相是非常失礼的。晏相便想除去三人,就建议景公:君王您所豢养的那三武夫,既无君臣之礼,也无长幼之伦,将来恐祸国殃民,不如赶紧先把他们除掉吧!景公觉得为难:这三个武夫硬拼又拼不过他们,暗杀又怕刺不中他们。晏相便设计用二个桃子让他们按功分吃。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晏子果真是位聪明人。他让景公叫我们按功劳大小分配桃子。公孙接和古冶子因有救景公之功而自荐,晏相便将这两桃分赐给了;田开疆认为自己拓边开疆功劳最大也自荐,齐景公双手一推:你功劳是三人中最大,但你自荐晚了,桃子已经分赐没办法来表彰你的大功。田开疆感觉这是莫大的羞辱,挥剑自刎;古冶子和公孙接见状觉得自己功小却抢了田开疆的桃子致使田开疆自刎,无脸再活在世上了,也相继自刎。晏婴便用两个小小的桃子轻松地除掉了三人。

 

    “二桃杀三士”后常被比喻借刀杀人。

 

    “二桃杀三士”这一典故,人们通常认为是晏婴智慧地仅只用二个桃子,就轻而易举地除掉了三个将对齐国有祸害的武夫,是晏婴运用自己的智慧为国除害。而《晏子春秋·谏下二》,我通篇读完也看不出那田开疆等三勇士有何实质的犯法犯罪之事据,因此“晏相用自己的智慧为国除害”看来值得推敲。

 

    “三士”究竟如何祸国,历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晏子春秋·谏下二》明确记载:“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意思是说晏相经过他们三人时,特地用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这三个人却不起身回礼)这才应是有据可查的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最真实的原因;二、《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晏平仲二桃杀三士》中说:“三个不知文墨礼让,在朝廷横行,视君臣如同草木。景公见三人上殿,如芒刺在背。”以及三士好战“欲宰杀前来求和的楚国使中大夫靳尚”,差一点使齐楚国交恶,此乃成书于明代的历史小说,其史实可靠程度有待细证;三、田开疆为前文《从典故里读春秋之十三——“田氏代齐”》中说的田氏为一家,欲与古冶子、公孙接一起为田氏取齐卖命,故而晏婴设计杀三士,此说法也无史实印证。因此,我更倾向于:晏婴“二桃杀三士”为泄私愤。

 

    晏婴,春秋名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其貌不扬、身不过五尺、生活俭仆,谦恭待人、礼贤下士著称,孔子赞誉他:“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这些优点使他在公元前556年身为上大夫的其父晏弱病故后继任上大夫而能历经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达50多年。晏婴一心想为齐能重返春秋五霸而孜孜不倦,景公也确有小霸王之气魄。一心想要恢复霸主地位的晏婴韬光养晦,在阻止“三士”杀楚使靳尚后,强忍着“三士”当面的羞辱,出使楚国修好,却又因为身材和相貌被楚灵王羞辱。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晏婴硬是把灵王反辱之,在留下了“使狗国入狗门,使人国入人门”和“橘逾淮为枳”千古绝唱后,终不辱使命。回国后路经田开疆三士,仍以礼相待,可这“三士”却视而不见,居功自傲到如此地步,晏婴是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了!虽然常说“有志不在身高,无志空长百尺”,要知道晏婴虽然才高八斗但对自己五短身材和不敢恭维的长相,在这三个五大三粗却胸无点墨的壮汉面前,心里还总有说不出的自卑。表面的强悍和骨子里的自卑,使得这晏相只费吹灰之力就清除了骄横不可一世的武夫,而即便齐景公最溺爱也无济于事。

 

    晏婴“二桃杀三士”,虽然解了心头一时之恨,但一介书生的文弱却终究没能挡住强狠的陈田氏灭掉高氏、国氏,最后却让“田氏代齐”;甚至,我不敢想像,如“三士”没被晏婴所杀,陈乞是否还敢率铁甲入宫逼走世子荼、杀悼公?只是历史无法假设。

 

    时下,国人又喜好用“二桃杀三士”与国家正在推行的绩效工资相并论。我想,正确、客观、历史的去理解“二桃杀三士”这典故,也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执行将将推进的我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

 

    而对“二桃杀三士”那样的典故的误解或误导,还远不如“子见南子”更令人伤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