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震区:一户灾区家庭雨中一天一夜

芦山太平镇
雨下了一天一夜。直到昨日清晨,才渐渐停止。
这是芦山地震后,灾区最为艰难的一天。大部分村民,还未领到赈灾帐篷,只能蜷缩在一个个漏风漏雨的简陋油布棚里。
从4月23日到24日,我们两次来到芦山县太平镇胜利村高家扁组,从雨中到雨后,还原了一户30多人的大家庭,风雨中无处藏身的一天一夜。
9顶帐篷让老人孩子先住
细雨开始于4月22日清晨五六点。早早起来的何兴权,抬头看了看天色,就赶紧跑到被毁坏的房子边,拖出了几块半旧的油布。这是平时家里拿来晒油菜籽用的东西,此刻,在这个55岁男人的眼里,成了抵挡风雨的依靠。
将油布平平整整地盖在棚子上,已是早上8点。唯一一堆烧饭用的玉米秆已被淋湿,何兴权用打火机点了几十次,才将玉米秆点着,几块砖头搭建起了灶台,顿时冒起了浓烟。妻子李先玉将桶里不多的水倒进锅里,她用小碗在米缸里量了又量,小心翼翼地舀出了10碗米,放在了锅里。这是地震后从家里抢出的唯一的一小缸米。20分钟后,陆续起来的一大家子人,每人吃上了一碗稀饭。
这个30多人的大家庭是地震后临时组建起来的。何兴权的兄弟、儿女、孙辈、邻居......8个孩子,20多个大人,通通挤在七八米长的油布棚里。
“千万不要再下大了,不然整个棚子里头都要打湿,没法住了。”何兴权的担忧没能阻止雨势。下午,棚子里开始漏水了,男人的心情越发沉重了起来。何兴权只能不停地在油布上东拉西扯,想让棚子变得尽量严实。
这时,成都军区的一支小分队挺进村里。他们为村里带来了9个帐篷。何兴权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叫上小儿子何培文,急急忙忙迎了上去。大家和战士们一起齐心协力,在村口河边的路上将帐篷搭好。
兴奋之后,难题很快又出现了。9顶帐篷,对于这个两百多人的村民小组来说,杯水车薪。
“让老人和娃娃先住。”人群中,一个40多岁的汉子建议。
“就是,先把老人和娃娃们安顿好。”大家随即表示赞同。
半个小时后,80岁以上老人、未足月的孩子、被优先安排进帐篷。村民们为他们搬来了木板,垫在潮湿的地上,然后铺上被子,迅速成了一个个躲避风雨的家。
直到9个帐篷都住满了人,何兴权也没同意让小儿媳妇何蓉带着2岁的孙子往帐篷里挤。
睡梦中泥水冲到了床头
搭完了帐篷的何兴权又回到了自己漏雨的棚子里。此时,夜色已开始笼罩这个山脚下的村庄。仿佛为了迎合着越下越大的雨,村口的河里,水声渐渐大了起来。
晚上8点,吃过了晚饭的一大家子人,全部挤在棚子里,商量着怎么度过这难熬的一夜。
“我和培文睡在最边上,娃娃们睡在中间,大家尽量早点睡,明天早点起来。”尽管床被子都湿了,但何兴权还是做出了自以为最合理的决定。由于找不到空地,大棚只能沿着一处斜坡依势而建。大儿媳妇李群有点担心,要是半夜雨势加大,汇集起来的水流很可能会顺势流下来,将大棚里面的所有东西都打湿。
夜渐渐深了。棚子里,一个又一个疲惫的人,裹着潮湿的棉被,渐渐合上了眼皮。但雨却越下越大,一阵又一阵地拍打在油布上,又灌进了李群的心里。
“水,到处是水。”迷迷糊糊间,何培文梦见自己在冰冷的水中洗澡。这种冰冷的感觉很快让他醒了过来,他发现自己真的身处冰冷的水中,泥水像小溪一样,漫过了他身下的木板,浸透了被子和身体。何培文像弹簧一样地从床上跳了起来,2岁的儿子何梦遥被父亲的举动吓得哇哇大哭。
“咋回事?”棚子里的人们都被叫声惊醒,连还未睡去的李群都被吓了一跳,她打开了放在枕头旁的手电筒,光线中的弟弟,刚脱掉了湿透的上衣。李群赶紧摸索着,将行李里的唯一一件还算干燥的衣服给弟弟披上。
泥水很快冲破了所有的屏障,一路向其他人睡的位置奔去。被子被打湿了,衣服也被打湿了,躲无可躲,一家人在孩子的啼哭声中,怀着糟透了的心情,一直坐到了天亮……
还算幸运的是,昨日清晨,终于雨过天晴。一天的日头,也让湿透了的衣服和被子基本被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