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地区辽代古塔资料200220更新

标签:
杂谈古塔 |
分类: 神州大地的古塔 |
(朝阳北塔塔身西面的阿弥陀佛砖雕)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卧居冀、蒙、辽三省(区)交汇之处,“朝阳”之名始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源于《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辽属中京大定府,置霸州;辽兴宗重熙十年(1041年)升兴中府,领建州、惠州、榆州、谭州、安德州和川州。金属北京路大定府,设兴中州、利州、川州、建州。清乾隆三年(1738年)在现辖区西部设塔子沟厅;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又在东部设三座塔厅;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撤销二厅,分别改为建昌县和朝阳县,均属承德府管辖;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朝阳县为朝阳府。
朝阳地区现存民国以前古塔20座,其中辽代14座、金代1座、清代1座、民国4座,下面逐一道来:
1、朝阳北塔:位于朝阳市双塔区慕容街北端,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佛塔,初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因市区内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称北塔、南塔(即朝阳南塔)、东塔(已倒塌)。朝阳北塔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85年前后),是北魏文明皇后冯氏在三燕龙城宫殿“和龙宫”旧址上,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寿冥福和弘扬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图”(十六国的前燕、后燕和北燕均曾都于龙城,因此朝阳有“三燕故都”之称),“思燕佛图”为木构楼阁式塔,毁于火灾。隋文帝仁寿年间诏命在其台基上建密檐式砖塔,称为宝安寺塔。唐天宝年间曾修饰一新。辽初和辽重熙十三年两度维修,更名为延昌寺塔。形成了现今以三燕宫殿“和龙宫”夯土台基为地基,“思燕佛图”的台基为塔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塔为外表的朝阳北塔。1988年朝阳北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北塔为四角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舍利塔,我国现存五座辽代四角塔之一(五座四角塔均在朝阳境内),现高42.6米,该塔由夯土台基、塔座、须弥座、塔檐和刹顶等组成,其塔身四面砖雕密宗四方佛坐像(东方为阿閦佛,南方为宝生佛,西方为阿弥陀佛,北方为不空成就佛)、八胁侍菩萨、二十四飞天、八大灵塔及塔铭等图案,灵塔十三级,上雕佛座像。塔身四角为砖砌圆形倚柱,上有阑额、普拍枋,枋上承斗拱,斗拱上为柏木椽,椽上铺反叠涩砖,砖上覆筒、板布瓦,唯第13层上为琉璃筒瓦。1988年11月14日对北塔进行修缮过程中,发现了天宫、地宫,出土了上千件文物,其中两颗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再现于世,是继1987年陕西法门寺后佛教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同时出土的鎏金银塔、金银经塔和波斯玻璃瓶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北塔地宫石经幢)
2、朝阳南塔:位于朝阳市双塔区慕容街南端,与北塔遥相呼应,因市区内原有三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故称南塔。1999年末,修复古塔时在塔顶发现一块题记砖,砖上刻着建造年代为辽大康二年(1076年)。2004年10月,在慕容街进行地下管网施工时,发现埋葬佛舍利的“石宫”,石宫为砖石混砌的墓室结构,外部用砖包砌,内部用规整的石板砌成盒状,里面有一个彩绘舍利石函和“佛舍利铭记”碑。石函内有玻璃舍利瓶、鎏金银棺、银碗、银匙、鎏金银菩提树、鎏金众僧像和浮雕佛像白瓷钵等佛教文物和锭光佛舍利十余粒。“佛舍利铭记”碑上记载:“大契丹国霸州居第东南上兴塔庙下置石宫,藏释迦佛舍利一尊、锭光佛舍利一十八粒”等内容,时间是辽统和二年(984年)。锭光佛,梵文意译“燃灯佛”或“然灯佛”。《大智度论》中说:“他出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也名燃灯”。据《瑞应本起经》卷上所述,释迦牟尼过去世曾是虔诚敬佛的善慧童子,当时他曾重金买下一枝稀罕的五茎莲花,供养给燃灯佛。由于莲花是佛教中的圣花(《妙法莲花经》即以莲花来象征佛教教义的纯洁高雅),五茎莲花更是圣花中之珍品。因此,这个供养使燃灯如来深为高兴,佛在欢悦之余,给这位佛子(释迦的前身)授记,预言他将在九十一劫之后的此贤劫时成佛,授释迦牟尼佛。2019年朝阳南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南塔为四角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为辽代密宗金刚界佛塔,我国现存五座辽代四角塔之一,现高45米,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塔刹组成。塔基方形、素面,以砖迭砌而成。须弥座设束腰两周,线层束腰的每面各设壶门五个,内雕云龙等。束腰上部为砖碉仰莲,承托塔身。塔身南面正中设券门,其它三面设假门,门两侧砖雕卷云,门顶浮雕华盖。华盖两侧各嵌一石雕塔铭,上刻八大灵塔名称。塔门两侧布有很多对衬的方孔,猜测是镶嵌浮雕像的,推测此塔身应有浮雕佛像。塔身四角各有一砖雕圆形倚柱,顶部承托半拱,补间铺作七朵。半拱之上为砖砌塔檐,塔檐逐层内收,檐角挂风铎。
3、云接寺塔:又名摩云塔,俗称中寺塔。位于朝阳市双塔区凤凰山(古称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云接寺西侧,为四角实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我国现存五座辽代四角塔之一、凤凰山现存两座辽塔之一,高32米。由塔座、塔身、塔檐、塔刹四个部分组成。塔座为须弥座,四面各有一假门,两侧各雕有三个壶门,壶门内雕有坐佛和菩萨,两侧配有伎乐人,四角有力士,其上有仰覆莲承托塔身。塔身四角为圆形倚柱,四面中央高浮雕密宗四方佛坐佛,两侧为胁侍菩萨及十三级方形小塔(即八大灵塔,灵塔上雕有坐佛),上有宝盖、飞天等,塔身形制同朝阳北塔。塔身上为十三级塔檐,由下至上逐层收敛。每层塔檐之间均镶嵌铜镜,四角置风铎,悬于木椽之上。塔顶仰莲覆钵,串四颗宝珠为塔刹。2006年摩云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身南面的宝生佛砖雕)
(塔身东面的阿閦佛砖雕)
(云接寺塔塔身西面的阿弥陀佛砖雕,本文题图为朝阳北塔塔身西面)
4、大宝塔:位于朝阳市双塔区凤凰山北麓王秃子沟东山上,距凤凰山森林公园北门200米。该塔为四角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高16.5米,我国现存五座辽代四角塔之一、凤凰山现存两座辽塔之一,与其他五座辽代方塔相比,体量较小。塔身底部仰莲须弥座高约2.4米,中部为一束腰,束腰内三面筑三个小龛,内雕童子戏莲,龛外分别雕一伎乐人。两龛之间为一立置长方形砖相隔,砖面雕禽鸟一只。须弥座上层雕有一周梵文,其上下边缘以连珠状纹带作装饰,塔座周围雕梵文是辽塔中少见。须弥座南面设一券门,须弥座顶双层仰莲承托塔身。第一层塔身四面中部雕刻密宗四方佛,佛像顶上刻华盖,华盖两侧为飞天。佛像两侧各有一砖雕方形九层密檐式小塔即八大灵塔,灵塔上刻假门,小塔内侧上方置一碑形立砖,但无塔铭,四转角配以圆柱,此塔雕刻技法与北塔、云接寺塔均不同。塔身顶部四周作仿木斗拱结构,承托塔檐,第一层塔檐宽度适中,第二层塔檐急收,第二至十三层塔檐宽度基本相同,在其余四座辽代方塔中所不见。刹顶为莲座上直立尖圆柱形塔刹。2014年大宝塔被辽宁省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身南面的宝生佛砖雕)
5、青峰塔:又名五十家子塔,位于朝阳市朝阳县西营子乡五十家子村西柏山顶上,山下现存辽代安德州城址。青峰塔为四角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塔,我国现存五座辽代四角塔之一,高36米,始建于辽圣宗统和八年(990年),为辽代密宗金刚界佛塔,从造型上比另外四座方形辽塔更加匀称和秀美。基座为长方形,南北长8米,东西宽4.8米,南面砌有门楼式抱厦为该塔独有,抱厦前券门两侧有浮雕金刚,砖雕斗拱承挑瓦檐,是此塔造型特殊之处。须弥座分为三节,下节于东、西、北三面各设三个小龛,内雕伎乐坐像,门两侧雕舞乐人物,作双手捧物状;上层每面设三个小龛,内雕伏狮。须弥座上部用双层仰莲承托方形塔身。塔身四面中央立雕密宗四方佛,上有华盖蔽尘,下有金莲捧足,生灵宝座,四面主尊两侧的胁侍造型各异,是此塔一大看点。菩萨外侧高浮雕砖制方形十三级密檐小塔,合为八大灵塔,灵塔上开券门,塔铭已脱落。塔身四角作砖雕圆柱,上承一斗三升转角铺作,与三朵补间铺作承托第一层塔檐,二层以上均为砖叠涩出檐,上覆瓦。2013年青峰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身东面的阿閦佛砖雕)
6、东平房塔:位于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东平房村东北小塔沟的山坡上,西与黄花滩塔相距九公里,为大平房镇三座辽塔之一,属辽代兴中府(今朝阳)建州境内佛塔。该塔为六角空心九级密檐式砖塔,高20米。塔基座每边边长约在4米左右,塔由基座、塔身、塔檐、塔刹四部分组成。塔座须弥座束腰每面以版柱隔成三个壶门,内雕菩萨像及伎乐人,交角部位雕金刚力士像,力士身姿强壮,表情夸张。须弥座上置两层莲台,中间隔以额枋,额枋雕法轮、金刚杵等法器。塔身六面,每面边长3.21米,南面中间设券门,通往塔心室,两侧雕胁侍菩萨,券门上方置一大宝盖,宝盖两侧、菩萨上方置飞天。胁侍上方的小伞盖形式不一,其中北面、西南、东南面的小伞盖与大伞盖相类似,平直的盒子加璎珞珠串;而塔身西北与东北两个面的胁侍上方的小伞盖则不同于其他面,呈莲子莲瓣状,为其他辽塔上所少见。券门宽0.9米,高2米,进深1.85米,券门内为塔心室,塔心室亦为六角形,边长1米,通高3.3米,在其直砌到2.25米时,叠涩砖收顶,共叠涩七层砖,顶部以两块砖盖住顶孔。在塔心室券门的券楣上,雕刻着兽面纹,两侧辅以唐草纹,除券门通向塔外外,塔心室其余五面墙壁最底层刷有一层白灰灰浆,并绘有壁画,壁画早已模糊不清。在叠涩收顶塔心室顶部,仍能隐隐看到红彩和绿彩的唐草纹图样。1934年日本人竹岛卓一在《辽金时代的建筑及其佛像》一书中曾介绍:在塔心室室内两侧的内壁上有彩绘神将图案,神将身后饰有背光、火焰纹等装饰,在神将的上面写有墨书:“正隆二年四月十二日”字样,有学者据此推测该塔或为金代正隆二年所修,而非普遍认为的辽塔。2013年,东平房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黄花滩塔:位于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黄花滩村西塔山上,为大平房镇三座辽塔之一,属辽代兴中府建州境内佛塔,塔山下现存辽代建州城址。民国十九年(1930年)周铁铮、沈鸣诗编著的《民国朝阳县志》“建州故城”记载:“五代初契丹置建州保静军于此。州在凌河南,屡遭水患,契丹主隆绪时又迁于河北,即唐之故崇州城治焉,今土默特右翼西一百七十里地名黄河滩,有废城址,蒙古名喀喇城,城西北有浮图十七级,周十二丈,其旁又有小浮图七级,周四丈”。2013年黄花滩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花滩塔为八角实心十三级密檐式砖塔,级数与《民国朝阳县志》所记不符,现高40.2米,边长5.1米,由塔台、基座、塔身、塔檐和塔刹组成。塔台髙3米、底边长5.1米、顶部做圭角内收。塔台底部出0.02米的金边,塔台下的基础层做法为素土穷实。塔台原始砌筑形式以丁砖为主,顺砖为辅。塔基座高5.7米,由两层须弥座和一层仰莲座组成。第一层须弥座形制由下而上依是:下枋、束腰、上枋和上枭 。束腰每面砌出两个壸 门,中间隔蜀柱,壸门内和蜀柱的砖雕损毁,据资料记载“壸门内雕刻金蟾一尊 ”,上枭雕刻重瓣仰莲。第二层须弥座由下而上依次是:下枭、下混、下枋、束腰、上枋和上枭,上枭和束腰与第一层须弥座形式相近,壸门内雕塑一尊坐佛,坐佛共计两种形式:北侧雕塑宗喀 巴像,其余各面均为坐佛,佛像端坐于莲台,双手捧一覆钵式小塔置于腹前,肩绕长帛,头戴僧帽。塑像做法是以青砖砌筑砍磨出轮廓,然后用白灰雕塑而成,外表饰彩绘,做工粗糙,线条生硬,从风格和做法分析,应是伪满洲国维修时(康德五年(1938))补塑的。两层须弥座之间雕砌砖枋,上下边缘雕饰连珠纹,左右箍头雕饰如意云纹。须弥座和仰莲座之间雕砌砖枋。仰莲座 为两重莲瓣,雕饰花蕊,每面七朵莲瓣,莲瓣硕大饱满 ,瓣尖外翻。须弥座砌筑做法为条砖顺砌。
塔身高5.19米、边长4.13米,塔身转角砌圆形倚柱,弧长0.6米,柱下设柱础,有收分,无卷杀。倚柱两侧设立颊,柱脚设地袱联结,柱头施阑额、普拍枋,立颊均以丁砖砌筑,与塔身拉结力很强。阑额髙0.22米,普柏、拍枋高0.08米,二者至转角处皆出头。塔身正面辟券门,宽2.13米、高2.99米,为一券一伏,券面石共计九块,雕刻有缠枝牡丹。券门发券非半圆,弧矢高0.99米,伏砖略凸出券面石,两端做成反券式样。券门上方雕有花篮,以九瓣莲围成,上下饰以连珠,篮内装满盛幵的花朵。花篮两侧雕刻倒身位飞天,正视前方,手托果盘,飞翔于云端。券门的门板无存,形制不详,券洞长2.73米、宽1.83米、高2.78米。北侧墙壁上彩绘一尊坐佛,头顶宝珠,高束发髻,双目微睁,双耳垂肩,斜披袈裟袒露右肩,右手结触地印,左手托钵,结跏跌坐于莲台上,身后饰葫芦形佛光,佛像彩绘做法为立粉贴金。莲台下右侧为阿南,左侧大部分损毁,推断应为迦叶。两侧墙壁彩绘罗汉像,并有蒙汉两种文字题记。内容为“修塔的瓦工二人:壮士营子佟金贵、黄花滩佟金全;修塔化元的人:杭万才、欧氏。康德五年四月十五日”,记载了伪满洲国维修佛塔的具体时间。券洞内佛像的比例和风格与《造像度量经》所绘相似,具有典型的藏传佛教的风格,亦为康德五年四月所绘制。塔身其余各面均浮雕立佛一尊,佛像头顶宝盖,面阔圆润,双耳垂肩,螺发,头部后侧饰圆形火焰光环,胸前挂璎珞,身披袈裟,双手结印,足踏莲台。佛像两侧均无胁待和飞天,仅雕一块供养人铭牌。供养人铭牌从西南到东南依次是:刘节度使、刘中节度、刘安礼宾、王君才、王俊臣、庆化殿阿李、李佳祥。每面塔身的顶部置五枚铜镜,中间略大,两侧稍小。浮雕立佛凸出塔身0.13米,胸宽1.3米,从莲台底部到宝盖顶部的高度是3.4米,各面宝盖造型略有不同,立佛手印均不同。
铺作和塔檐:普拍枋之上施五铺作斗拱,补间铺作四朵,转角铺作两朵,为双抄单拱,计心造,批竹耍头,总高1.09米,出尺寸为0.37米。铺作的泥道拱和瓜子拱长度相同,皆为0.63米,令拱长0.66米,华拱挑出尺寸为0.12米。所有拱瓣均为三瓣,材宽0.13米,材广约0.2米,宽广之比是12.8:15,大于《 营造法式 》规定的10:15,材宽0.13米折合宋尺不足4.4寸,相当于《 营造法式》中的五等弱材,规格与朝阳青峰塔相近。铺作之上的挑檐砖承托着木椽,出檐尺寸应为0.6-0.66米,椽、飞都略有收分,连檐砖的厚度为0.07米,每根椽头均挂风铎。大檐面层的做法如下:五层反叠砖、一层板瓦砖、一层筒瓦砖。压肩砖为混砖形式,围脊由两层瓦条砖、一层混砖砌筑而成,围脊凸出塔身0.01米,围脊之上是两层砖高度的塔身。二至十三层塔檐做法均为五层叠涩砖挑出,三层反叠砖收回。二至五层围脊均是由三层瓦条砖和一层混砖组成,六至十 三层围脊每层减少一层瓦条砖。每层塔檐间的塔身高度没有变化,只是通过逐层减小塔身直径来达到收分的效果,从第二层檐到第十三层檐的收分为1.54米。每面转角设垂脊,由三层砖和一层筒瓦砖砌筑而成。垂脊下部为柏木角梁,梁头安装套兽,角梁下皆悬风铎。每层塔檐间的塔身均镶嵌铜镜。塔檐砌法以丁砖为主,顺砖为辅。翼角起翘靠增加灰浆厚度提升高度,翘高为2-3厘米,各层塔檐,所用的筒、板瓦均是由沟纹砖磨制而成,做法相同。
塔顶与塔刹:塔顶为八角攒尖形式,瓦面举折弧度平缓,塔檐跨度7.7米、举高1.5米。塔顶面层做法如下:十六层反叠砖砌筑出举折弧度,然后顺缝铺设板瓦砖、筒瓦。
黄花滩塔塔身浮雕构图形式较为特殊,塔身南面辟券门,券门上方雕刻飞天和花篮。其余各面正中雕刻立佛、宝盖、莲台,无胁侍菩萨和飞天,在佛像一侧雕刻供养人铭牌,整个画面占据了塔身面积的三分之二。黄花滩塔塔身浮雕构图简洁、大方,塔身浮雕已经从辽塔浮雕最初的模式阶段化发展到了后期民俗化阶段。黄花滩塔转角铺作另加附角斗的做法在辽塔中比较罕见,具有特殊性和地域性。同时佐证了辽代铺作的做法形象开始走向柔美、绚丽。
黄花滩塔塔身供养人铭牌中记载了七位供养人 ,遍查《辽史》,唯有“刘节度使”有记。依据考古调查和《民国朝阳县志》记载,黄花滩塔南侧500米是辽代建州城址。《辽史.列传》:“大康四年(1078),冬十癸卯,以参知政事刘伸为保静军节度使。”又:“刘伸,字济时,宛平人,少工、颖悟,长辞翰闻……俄改崇义军节度使,政务简静,民用不扰……出为保静军节度使。上终欲大用,加守太子太保,迁上京留守……”刘伸在担任保静军节度使之前曾任宜州(今义县)崇义军节度使。黄花滩塔转角铺作的做法与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转角铺作的做法非常相似,奉国寺大雄宝殿建于辽圣宗时期,早于刘伸在宜州任职的时间,所以推测刘伸就任建州节度使之后,在修塔时采用了奉国寺大殿转角铺作的做法。
——摘自朝阳市龙城区文物管理所孙航、杨春辉著《黄花滩塔构造特点及建造年代》
【单次曝光】
【二次曝光】
(券门内北侧墙壁上的彩绘坐佛,图片由管志军提供)
8、八棱观塔:位于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八棱观村塔营子北山上,为辽中京道兴中府建州境内佛塔,为大平房镇三座辽塔之一。南临大凌河,与辽代建州城址(辽代建州早期在大凌河南岸,后迁移至北岸今黄花滩处)隔河相望。据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哈达清格素斋著《塔子沟纪略》“奈玲塔朝阳寺”记载:“木头城子东北八里,渡大凌河至奈玲塔,在山顶上高百丈,数十里之外皆望见之。蒙古以修造精细为奈玲,于是称为奈玲塔。塔下七十丈半山中,有平地一块,方圆二百丈,旧有古庙基址。康熙年间,喇嘛垂得勒格楞募建朝阳寺大殿三间。嗣有垂得勒格楞之姪罗卜僧格楞喇嘛陆续募建后楼三间、左右禅堂各三间、配殿三间、藏经塔一座、塔前正殿三间、钟鼓楼各一间、住房十一间,至今庙貌整齐,扎木苏各斯尔喇嘛住持其地。”由此可知,清初此塔名为奈玲塔。2013年八棱观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棱观塔为八角实心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高34.4米。八棱观塔由塔基座、塔身、塔檐、塔顶组成,塔基座素面,以砖平铺直砌而成,高40厘米。塔基座上为须弥座,须弥座上有三层束腰,每层之间雕刻有仰覆莲花和连珠纹图案相隔,中层束腰素面无饰,上下两层每面三个壶门,壸门内及两侧浮雕雉凤、蟠龙、伎乐人和侍者,姿态各异。两壶门之间以方形十三级灵塔相隔,灵塔上高雕坐佛。塔身佛像为半圆雕,以塔基仰莲层为依托,砌成探出塔面之外的莲台及本尊。八棱观塔造型与艺术雕刻别具一格,塔体结构精巧,以斗栱承托塔檐,各层密檐均雕有斗拱,风格独具,形式特异。另外,该塔须弥座上每面有灵塔两座、同面塔身上也有灵塔两座,每面有灵塔四座,此塔八面共雕有灵塔三十二座,在辽代古塔里别具一格。上世纪二十世纪初,该塔保存相对较为完整,《辽金时代的建筑及其佛像》一书中收录此塔照片。
【二次曝光】
9、槐树洞石塔:又名止水塔,位于朝阳市朝阳县南双庙镇曹家村槐树洞风景区内洞顶山坳,建于辽代。《塔子沟纪略》“槐树洞”记载:“洞在尺不袋沟山凹之上,东距锦州松岭门八十三里,北距三座塔六十里。沟内先多枣树,蒙古以枣为尺不嘎袋,遂名其沟为尺不嘎代稿儿,民人译为尺不袋沟。其洞高二丈宽五尺进深四丈,崆峒俊俏四面玲珑,中有石胎释迦佛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僧人寂坤来居此洞,以洞前有槐树数株,遂名槐树洞。洞顶有旧塔一座,洞下有水泉围圆三尺深五寸,自北流至东南里许之外入于地。”《民国朝阳县志》“槐树洞”目记载:“槐树洞在县南五十里许尺不图沟,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建此庙在山半腰,平坦处有大石洞数间。下有龙庙一所,洞内塑供佛像,又有菩萨殿一所,两旁有槐树数株,参天拔地、枝叶葱茏、荫翳半山,故洞以此命名。下有深溪,清朗可爱,冬夏长流,内蓄鲤鱼,长有二三尺。此地上依悬崖峭壁,下临茂林清泉,形势颇称幽间雅,实为隐居之佳地。据土人相传,昔有道士尹祥一、赵阳夏师徒二人,在此洞住持虔修,默运神功,五气朝元,竟能丹成飞升。其师在洞中打坐,其徒向洞下汲水回,见师全身火光四射,以为衣服着火,遂附其师身扑之,师徒一时同羽化登仙,至今其两人遗骸犹在该洞中浮厝,外面筑砖墙以蔽之,现住持道士犹每日焚香叩首,以追敬其师徒之遗迹。兹洞又名狮子洞,以其山形如狮子。洞上顶有半截石塔,塔石皆非本地所有,石面尽刻佛像,精美无比。传闻塔为神造,因惊而止,故仅修半截,至今犹屹然尚存。又名源泉观,可称古刹。初建时,碑尚有,可辨识,而模糊处亦不少,兹将碑文附录于后,以备参考云。”2014年槐树洞石塔被辽宁省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槐树洞石塔为八角空心三层塔檐叠筑石塔,存高2.6米。塔基彻于岩石之上,用两层石板叠筑,八角形,每边长0.9米。基座上为单层覆莲座,每面四瓣,侧面刻卷云纹。其上是第一节塔身,共用八块石板立置而成,中空,每面刻一壶门,浮雕图案有莲花瓶和兽面火焰纹两种。往上为第一层塔檐,下面作叠涩檐式,檐头刻花纹。再往上用覆莲座承托起第二节塔身,也是用八块石板立置而成,中空,每面设一龛,圆雕兽首。其上又有第三节塔身,中空,每面浮雕伎乐人两个,有吹笙、笛、箫的,也有弹琵琶、打腰鼓、敲钹、击方响的,还有跳舞的,共八种姿态,刻工精细。据称,此种形制的辽塔全国仅有11座,东北仅此一座,极其珍贵。
.
(近年上盖塔亭以遮之)
10、11、双塔寺双塔:双塔寺双塔位于朝阳市朝阳县木头城子镇郑家杖子村(或称郑杖子)西北0.5公里处,当地称作昭苏沟的山沟里、双塔山的峭壁上。《民国朝阳县志》“双塔寺”记载:“双塔寺,在县西南60公里昭苏沟村外山上,系本地人捐资修建寺基,地势极险峻,寺前建塔两座,高约数丈,故寺得此名。内建正殿三楹,供三霄女像,外有送生娘娘、眼光娘娘等像。住持者青衣僧,庙有香火地一顷有奇,得粮足供该僧需用。每年庙会之日,香火颇盛,四方求福还愿,寺门出入极拥挤云”。2013年双塔寺双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寺双塔建于辽代,南北相距23米,方向78度,塔基八角形,依其所在位置称北塔和南塔。北塔为八角空心单檐砖塔,高11米,造型为楼阁式与覆钵式相结合,高11米,塔顶为覆钵式,塔基上为仰莲花瓣拖起塔身。该塔精美之处在塔身,塔身八面,有券门、假门、假窗及菩萨坐莲浮雕像,假门上写有朱书文字。南塔为八角空心三层檐砖塔,高13米,塔顶为覆钵式,塔身正面开券门,门额饰缠枝花纹,表面浮雕小塔及小龛。
双塔寺外的拐弯处,有一座海拔500多米的高山,当地人称魏王山。魏王山东南面山崖陡立,形势险要,西北坡稍平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在山上多次发现三菱圆铤及铁箭头。在魏王山下的召山嘴水库北坡,1972年修建水库取土时,发现一处大量人骨架埋葬处,骨架埋葬杂乱无章,头脚方向不一,有的身首异处,均无随葬品。应该是战死者的埋葬坑或俘虏的乱葬墓地。据此分析,这里应是一处古战场,曾发生过惨烈的战争。
12、大城子塔:又名利州塔、精严禅寺塔,位于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城内第一中学院内,县府所在地为大城子镇,故依地名称之为大城子塔,辽代利州旧城即位于大城子镇东,因此也有文称该塔为利州塔,或将塔与利州金代精严禅寺联系起来称精严寺塔。《塔子沟纪略》“古迹”记载:“太城子东北里许旧有土城基址,东西长一百三十五丈,南北长两百丈,方圆几及四里,土城之西大城子东有大小两塔,塔之西北有庙基一处,古碑一座,首载利州精严禅寺盖公和尚行状铭,后书承安五年八月立石,……又天成观前古碑一座,……碑之西又一小塔,上有融庵和尚灵塔字样”。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钦定热河志》卷九十人载:“大城子城外有大小浮屠三,亦名小三座塔……圆盖和尚塔在利州故城东,……融安和尚塔在利州故城東天成观之傍,塔上有融安和尚靈塔六字,其年月無考”。据喀左县博物馆侯申光、王铁华、张立武著《大城子塔考》记载:“该塔修建基座的时间在咸雍五年,始建时间应略有提前,完成工程或在咸雍六年左右,现塔下建筑皆为清乾隆年间及以后增建。1963年大城子塔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城子塔为八角空心双层塔身的七级楼阁与密檐组合式砖塔,是辽代古塔中仅见的实例,现高40米。塔由下至上为基座、塔身、塔檐和塔刹构成。据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张晓东、马雪峰著《辽宁喀左大城子塔》记载:基座总高9米,自下而上为台基、须弥座、平座铺作,查门和仰莲座各一层。采用两层塔身,第一层塔身上施斗棋、塔檐,上筑平座承二层塔身。一层塔身平面八角形,转角各用圆形角柱一根。塔身南壁正中设圆拱券洞通至层塔心室,券洞外壁东西各嵌清嘉庆和乾隆时期的碑刻两方。塔身东、西、北三个正面各作假门,亦为圆拱券式。塔身壁面浮雕装饰简单,除南壁券门,其他三个正壁的假门两侧各为天王像一身,现仅存北壁两身,天王像形体高大,几与假门等高。塔身其他四个隅面各为菩萨立像两身,高几乎相当于壁面,两尊并列布置,皆正视,下踏莲花。二层塔身先于一层塔檐上筑平座斗拱,亦为双抄五铺作,与基座上之平座斗棋制度相同,再上筑第二层塔身,无勾栏之设,壁面装饰布局也同于一层,因壁面较低而佛像较高,所以本应施于壁面的宝盖也被移置于普拍枋上。塔内部为空心结构,两层楼阁式塔身内均设塔心室,以券顶甬道与南壁券门相通,二层心室经改造,原应作方形,边长约2.5米,直壁,至壁高约3米处始叠涩内收,结为四角攒尖顶。
13、四官营子小塔 位于凌源市四官营子镇魏杖子村西3华里的小塔子沟屯大黑山下的山洼内。为六角实心五级密檐式砖塔,高约15米。此塔为辽代高僧墓塔,附近曾发现有辽代瓷器残片和辽代寺庙旧址,在塔基堆积中出土过塔檐脊陶兽及黄釉琉璃瓦残片等遗物。小塔下为须弥座上承塔身,塔身上饰有券门、直棂窗等装饰。券门在内凹方形内部下挖,券顶出尖,类西方建筑的券窗,在塔中极为少见。塔身六面中两券门相对,余四均为简单砖雕仿木棂窗装饰。六边饰以半圆形倚柱,上承普拍枋,普拍枋上为砖雕转角铺作。各层檐以砖似瓦,雕成勾头状。2007年四官营子小塔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4、十八里堡塔:又名榆州塔,位于凌源市城关镇街道办事处十五里堡村十八里堡屯内。《塔子沟纪略》“塔子沟”记载:“塔子沟在喀喇沁贝子境内,西距热河三百六十里,本无城郭村堡,自乾隆六年设立通判,因择其地势平坦,山环四面,水绕左右,民居之可耕、可溉,且因其二十里外向有古塔,遂名塔子沟焉。至乾隆七十年建衙署设街道,四方商贾始云集而成巨镇,厅署驻劄处所方围十里,街衢六道。其东西长二里阔五丈,东通奉省西通热河;其南北长三里阔五丈,南通迁邑北通翁牛特旗,又有建昌街、遵化街,盖以民人聚处多在此间,因以名之。” 清乾隆三年(1738年)设塔子沟厅,皆因此塔名之。《塔子沟纪略》“二十里铺土城”记载:“塔子沟西北二十里有土城旧址,东西宽一百六十丈、南北长一百五十丈,计三里有余。城垣坍塌不整,东西尚有城门遗迹,城西半里有塔一座,其年月皆无可考。”道光十一年(1831年)《承德府志》记载:“惟当县西十八里堡东有城址,周约四里,城西里许一塔巍然,高约十数丈。清同治中土人耕地于塔南,获一庙碑,文无可取,惟载大宁路榆州和众县城西三官庙,并历志某某名施银若干……知为和众县也,亦名高平军,又名高平川,城南有榆河。”此塔位于辽代榆州城址西方,从建造形制和用材推断,系辽代所建。2014年十八里堡塔被辽宁市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里堡塔为八角实心七级密檐砖塔,高约24米。须弥座上部周边砖雕巨大的双层仰莲,承托塔身。塔身各面正中有一券门,门内圆雕菩萨像,端坐于仰莲之上,仰莲与雕像凸于塔身外,其两侧各有一胁侍雕像,雕像顶部有飞天、华盖,转角处均雕出金刚圆柱,塔身顶部以砖雕仿木斗拱支撑第一层塔檐,以上各层为叠涩出檐,并依次内收。
.
15、朝阳东塔塔基:位于朝阳市双塔区营州路二段15号关帝庙内东部,现仅存塔基及石经幢。《塔子沟纪略》“三座塔”目记载:“三座塔在土默特贝子旗境內,即契丹柳城兴中府,左披凤凰山,右披狼山,前履大淩河迂回相向、自西南而趋于东北,山环水绕。于平原之中筑土为城,高六丈。东长八百六十丈、西长八百三十五丈、南亙四百十一丈、北亙五百十丈,计地十四里。因雨冲水刷参差不整,其塔则自契丹太平九年,柳城人梁氏二僧所建,东塔倒坏仅存其基,南塔、北塔尚存。其形勢则商民八十余家在南塔之北、北塔之南群聚一隅,而新设部员巡检衙署皆建其地,今時寄寓耕种贸易者更倍于前矣。本朝初年,三座塔城內荊榛满地、狼虎群游,自喇嘛绰尔济卜地建寺于城內,于是渐有人烟,彼時三塔具在,遂呼為三座塔云。初不知其为兴中府城也,迨后种地民人于东塔前掘得石牌一块,两面具有碑文,前系辽而后系元首载兴中名目,并有柳城人之语,因以知今之三座塔即古之柳城兴中府也。”
1952年在关帝庙修建排水道时,于东塔塔基中发现辽开泰六年“无垢净光大陀罗尼法舍得塔经记”石经幢及其它文物,此石经幢为东塔的塔心。石经幢为绿砂岩质,八面柱体,通高1.48米、顶径0.728米、底径0.795米、每面宽0.3-0.31米。上下两端平整,各刻回纹二道,中刻牡丹纹,纹饰中间阴刻楷书汉字,其中六面刻经文,另两面刻字是“开泰六年岁次丁巳七月丁酉朔十五日辛亥午时再建。楚国长公主施材。金紫崇禄大夫、将校太尉、守左千户卫上将军、知彰武军节度使韩绍即使财。大德沙门悬镜书,同办塔事、讲经律论、持大教是坐阿阇梨惠素。孔目官、同修塔事沙门惠旻。门人自累佛塔,持念沙门贵深,镌字人马恋。将士浪、守杭州参军李鸾。舍手打檐银院使丁人。平虏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左金吾卫上将军、驸马都尉萧绍宗,梁国公主、齐国妃、三小娘子。以咒王法置于塔内,想十方佛志诵此陀罗昌。”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岳海撰写的《新建关帝庙碑记序》记载:“义州三座塔,新建关帝庙者,创建有踪旧古塔基……,是以癸亥岁阁人等故散谪仙之黄金,捐资乐贡。”查癸亥是乾隆八年(1743年)。又《塔子沟纪略》记载:“本朝初年……三搭俱在,遂呼为三座塔”。喇嘛绰尔济建寺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四十六年(1707年)竣工。
分析朝阳三塔的年代及其历史概况,初步认定东塔最早可能是北魏孝文帝师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于龙城建造的佛塔,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东塔倾塌时间是在康熙三十七年之前,原名“无垢净光大陀罗尼法舍利塔”,辽圣宗开泰六年(1017年)再建。
附录朝阳地区金代古塔1座:
美公灵塔:位于朝阳市建平县深井镇小马厂村南,207省道东侧路旁,为朝阳地区唯一一座金代砖塔。此塔为六角实心五级密檐砖塔,原残高6.3米。塔由塔基、塔身、塔檐、塔刹四部分组成。塔基须弥座用青砖干摆十字缝砌筑,上部呈仰莲状,高约2米,每面长1.5米,莲台内仰莲雕刻精美。一层塔身高大,塔身南面正中原开有券门,现以青砖封砌。北面有对开式假门,门上有铺首一对、门钉八枚,塔门上方嵌题记方砖一块,阴刻楷书“将理论沙门美公灵塔门人裕显大定十六年”。其余四面为直棂窗。转角置倚柱,倚柱以阑额、普拍枋相连。普拍枋之上是以四铺作斗拱承托一层塔檐,南面塔身补间铺作比较特殊,为60°斜拱。一层塔檐之上是残存的四层密檐,塔檐以砖叠涩三层挑出又反叠涩四层收回。1988年美公灵塔被朝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录朝阳地区清代和民国塔各一处:
1、海沧墓塔:位于朝阳市双塔区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沿降香十八盘入口上行100米,该塔建于清代,为覆钵式砖塔,,高2.7米,墓主人是清初凤凰山华严寺主持海沧法师。墓塔由墓座、塔身、刹顶三部分组成,素面小青砖砌筑,白灰沟缝。基座呈方形,中有束腰。座上置圆形覆钵式塔身,上大下小,南面嵌一石板为券门,浅浮雕莲花、火焰、宝珠,并刻有藏文咒语。塔刹为砂岩雕制,从下至上有方座、仰莲、相轮、宝珠等。塔身表面是通体涂白灰,现已脱落。
2、民国三角山和尚墓塔:在喀左县甘招乡东赤里赤村东北的三角山南坡地上,有座古寺名为复性寺。寺内有4座墓塔,文物部门认为是民国时期建筑,历史虽然较短,但属延续清代之前中国古塔的建筑形制。这些墓塔为喀左境内目前发现的唯一民国时期墓塔,在我市也实属罕见,这对研究朝阳地区古代僧人墓葬形制、特点及其历史演变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当地村民介绍,三角山是顺其俗称,学名文官山,象形名双凤山,又名三圣山、三教山、三尖山。全山由一后二前的三座山峰“品”字形组成,后峰略高为主峰,海拔397米,前两峰稍低,分列主峰之左右十分壮观。山前大凌河波光粼粼,山水相映,龙凤呈祥,宛如遥望小蓬莱的神奇景观。
顺山路蜿蜒而上,在山腰处坐落着正在建设之中的复性寺。山门外有三座庄严肃穆莲花座托起的宝塔,名曰极乐宝塔,是本寺三位老和尚的墓塔。三座和尚墓塔为八角形重檐砖塔,塔基为须弥座式,上承仰莲覆莲,塔身包括柱基和角柱(倚柱),塔身前有券门。其前施两个节柱,顶饰金翅鸟并施踏步。大檐下施45度砖雕斗拱,每面补间、转角各施一朵。大檐施飞椽,大檐上施仰莲与须弥座,顶檐出八角飞椽,塔刹的墓座包括两层仰莲,上施繁草纹,再上施宝顶(亦称塔刹)。和尚墓塔西侧160米处还有一座富有传奇典故的孝子塔,为六角形砖塔,下为塔基和须弥座,上承塔身,塔身前有券门,其他未假圆窗,倚柱为竹节状,背面嵌石碑。塔心室为长方形大檐,上出砖雕小椽,椽头施字,檐上青砖层层内收,上施仰莲,仰莲上为覆钵,覆钵上有刹座,刹座上为三层仰莲,其上施宝珠。
2013年三角山和尚墓塔被朝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摘自朝阳市文广新局《民国时期墓塔—三角山和尚墓》
后记:花费数个夜晚,终于将朝阳地区19座古塔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对于塔的描述来源于书籍和网络,本篇引用的古书记载,已全部与原件核对无误,同时也发现网络其他文章引用得多有错误,这也是最耗时耗神的活计。网络引用部分根据实地观察多少有些增减,不当之处还请塔友们指正!核对完文字后,开始在几十万张图片里整理所需,这活也不轻松,整理过程中发现十多年前的图片丢失很多,甚是惋惜,人生就是该来的来该走的走,何况图片乎?最后再把我拍摄的辽宁省内辽代古塔分享给塔友:辽宁省有10个市46处保存着辽金时期古塔,其数量占全国辽金古塔总数近一半,现存辽金时期古塔56座,其中辽代古塔46座、金代古塔10座。现将辽宁省朝阳市外各市辽代古塔附录于下,金代古塔部分手篇幅所限上传始终不成,见谅!
附录辽宁省其他市辽代古塔:
1、辽滨塔:沈阳市新民市公主屯镇辽滨塔村,辽,密檐式砖塔,44米 ,省。
2、康平小塔(宝塔寺塔):沈阳康平县郝官屯镇小塔子村小塔子城址西,密檐式砖塔,省,25.4 。
3、无垢净光舍利塔:沈阳皇姑区塔湾街45号,辽重熙十三年(1044),34.75米,密檐式砖塔,省 。
4、石佛寺塔: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乡七星村,建造年代为咸雍十年(1074),现存遗址。
5、永丰塔:瓦房店市复州城镇永丰小学院内,22米,省,密檐式砖塔 。
6、金塔:鞍山海城市析木镇羊角峪西山坡上。
7、高尔山塔:抚顺市抚顺区高尔山上,密檐式砖塔,省,约14.26米。
8、八塔子塔:锦州市义县前杨乡八塔子村西山上,八座小塔,省,五角形,有正方形,八角形,六角形,均为砖筑,十边形等,最低2,04米,最高2,8米,分别代表释迦牟尼成佛的八个阶段。
9、崇兴寺双塔:锦州北镇市广宁街道内北大街,双塔相距43米,全国,均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西塔高42,63米,东塔高43.83米。
10、广济寺塔:锦州市大广济寺院内,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高57米,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 。
11、广胜寺塔:锦州市义县义州镇西南隅。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辽乾统七年,约40米,省。
12、班吉塔:锦州凌海市班吉塔镇街西,辽道宗清宁四年(1058),八角三级砖筑花塔,省,高11.25米 。
13、东塔山塔:阜新县红帽子乡塔山屯东北2公里,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 ,市。
/14、塔山塔:阜新县十家子镇塔北村东南4公里,八角十一级密檐式砖塔,市,约31米。
15、塔营子塔:阜新县塔营子乡西50米,约31,5米,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
16、辽阳白塔:辽阳市白塔区中华大街一段路北白塔公园,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全国,高70.04米。
17、崇寿寺塔:铁岭市开原市老城街道内西南,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省,高45.82米。
18、铁岭白塔:铁岭市银州区铜钟街道,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省。
19、前卫斜塔:葫芦岛市绥中县前卫镇古塔村,八角密檐式砖塔,市,向东北倾斜11°,存稿7.2米。
/20、妙峰寺双塔:葫芦岛市永安堡乡塔子沟村北妙峰山上,省。相距50米,双塔一大一小。小塔为六角五级密檐式砖塔,大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
/21、安昌岘塔: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安昌岘村西德小山上,省。
/22、兴城白塔峪塔:葫芦岛市兴城市白塔峪乡塔沟村塔沟屯溪小山上,省。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建于大安八年,高约43米。
/23、磨石沟塔:葫芦岛市兴城市红崖子满族乡二道边村磨石沟屯西沟上,省。存高17.4米,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