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左南公营子五庙之普佑寺(楼子庙)160529

标签:
古建筑佛学图片 |
分类: 岁月悠悠的遗存 |




























普佑寺(楼子庙)
普佑寺(最后大殿二层楼,俗称楼子庙),建于康熙年间前期,据传说,康熙帝私访到南公营子,看四周群山环抱、凌河贯穿中间,两岸平原,平原中间有独山一座,是“怀中抱月、九龙含珠”,出帝王的地方,康熙正在观看行走时忽然听见雷声,但没有阴云没有下雨,因此修了“干打雷庙”,以后这庙仍是闹神鬼,一个小喇嘛在这庙里失踪了,又找不到,就把干打雷庙拆掉,又修一座“老爷庙”,后修了“普佑寺”,前后修了5个大殿,一殿前有阅台,台正中东西有台阶,有中门,平时不开正门,有庙会时才能开,平时走东西角门,此殿三间,松木结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二殿是四大天王,塑像一丈多高,脚踩八大怪,分坐两侧,殿前东西建有钟、鼓二楼,楼内各悬钟一口鼓一面、钟楼西、鼓楼东,在二殿后三殿前有古松7棵,树体粗大树冠高耸,据朝阳市考查有二百四十多年的树龄。从前殿北正门,宽六尺的通路直通三殿正门台阶下。阅台上方砖铺地,条石圈边,青砖砌墙,墙面红色涂沫,殿四周都有火红抱柱6根,四面20根红抱柱支撑着走廊峭壁,檐下雕刻彩绘花纹,至今尚存,殿脊正中设有六尺多高的铜顶子,顶内供有如来铜像,殿内供的主佛塑像(蒙语啊日呀包老,包日汉乌射)是弥陀佛泥像,还有占堂佛像等。
四殿修前建一座高一丈五尺汉白玉塔,名叫“尼斯以哈宝号敖”(大海佛),塔四周有石栏杆,造型别致。
五殿修建的是二层高楼,松木结构,从楼座到楼顶都是通天的红抱柱,二层楼板都用松木铺成,楼中间有八卦形的天井,楼上楼下供有如来佛、弥勒佛、释迦尼等铜像,旧历每三整年喇嘛、僧、尼集中在楼下诵念经文,蔚为壮观。
大殿东西两侧各修一个跨院,后边还修建一个宅院,是喇嘛食宿地方,各殿东西建有配房,配房内塑有大小不同的泥塑,有藏经房和乐器房。每年正月十五这天夜间,天王殿前设有三座牌楼拱门,设有灯山(灯山由千百支麻油灯点燃),蒙古族人民都有向铜盅添油的习俗,以表示向庙施舍修好,真是灯山火海,耀眼如同白昼。
楼子庙东院有水园子30亩(现址镇供销社院内),有香火地150亩,拴有车马,雇佣长工,每年收入的粮食和蔬菜归庙食用。院内存有古松一棵,佛殿7间,泥塑佛像在1947年土改时毁掉。
清康熙帝把普佑寺后边那条河封为铜帮铁底的小河子,在奶奶庙西边河口出水处,修了一座石桥,名日锁龙桥,此桥石结构,石接缝用铁扣扣紧,1929年,大凌河水暴涨,小河子洪水把桥身整个冲走。(普佑寺旧址是现在的镇政府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