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蓟县独乐寺 天津过大年30-3

标签:
佛教寺院辽代 |
分类: 岁月悠悠的遗存 |

独乐寺,又称大佛寺,位于中国天津市蓟县,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独乐寺虽为千年名刹,而寺史则殊渺茫,其缘始无可考,寺庙历史最早可追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独乐寺占地总面积1.6万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上下为两层,中间设平座暗层,通高23米。寺内现存最古老的两座建筑物山门和观音阁,皆辽圣宗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民国十九年(1930年),独乐寺因相继被日本学者关野贞以及中国学者梁思成调查并公布而闻名海内外。据说安禄山叛唐,就是在此处誓师,他喜独乐,故以“独乐”二字名寺。山门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醒目的的牌匾,上书“独乐寺”,这三个大字颇有来历——出自明朝严嵩之手。


山门是入寺的主要通道,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中间做穿堂,前两稍间是两尊辽代彩色泥塑金刚力士像,后两稍间是清代绘制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画。山门梁柱粗壮,斗拱雄硕,“升起”和“侧脚”明显。屋顶为庑殿顶,五条脊四面坡,又称“四阿大顶”,独乐寺山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正脊两端的鸱吻,造型生动古朴为辽代原物。





阁内有一座高达16.27米的观音菩萨像,是辽代泥塑艺术珍品,又是国内最大的观音塑像。形体高大的观音像,矗立在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向上穿过二、三层平台,直入顶层覆斗形的八角藻井之中。观音像慈目低垂,面露微笑,亲近如在人间。为显示观音法力高强,塑造者在观音头顶上又塑出10个小观音,所以又有“十一面观音”之称。

观音塑像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塑像。这也是辽代的原塑。

观音阁下层的四壁上满是彩画,为十六罗汉立像和三头六臂或四臂的明王像,间绘山林、云、水和世俗题材画。此系明代画师之作,保存完好,画面清楚,色泽鲜明。




观音阁内以观音塑像为中心,四周列柱两排,柱上置斗拱,斗拱上架梁枋,其上再立木柱、斗拱和梁枋,将内部分成三层,使人们能从不同的高度瞻仰佛容;梁枋绕像而设,中部形成天井,上下贯通,容纳像身,像顶覆以斗八藻井,整个内部空间都和佛像紧密结合在一起。阁内光线较暗,正面光线较足,像容清晰,背面仅可辨轮廓,从而加强了佛寺的神秘性。整个楼阁梁、柱、斗枋数以千计,但布置和使用很有规律。其大小形状,无论是衬托塑像,还是装修建筑,处理都很协调,显示出辽代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此阁虽历经多次大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

韦驮亭位于观音阁北面,高约5米,宽约4米,是一座明代修建的攒尖顶八角亭,亭内韦驮像高约3米,威猛庄严,甲胄鲜明,持降魔杆。韦驮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天部神,在佛涅盘时,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双,韦驮急追取回,后来便成为佛教中的护卫天神。亭内韦驮像,身着盔甲,表情肃穆,双手合十,怀抱金刚杵。据说韦驮的不同姿势对于行脚僧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只要看见寺内的韦驮像双手合掌,表示寺庙里欢迎,路过和尚尽可大摇大摆进去,白吃白住;要是握杵拄地,表示寺庙不欢迎挂单和尚。[








独乐寺行宫,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称乾隆行宫,是清代皇帝去东陵谒陵途中小憩的地方,也是天津地区仅存的一处行宫。行宫存有正殿一层,附属建筑三间,现恢复回廊十四间,垂花门一座,使行宫独立成院。乾隆之后的皇帝都来过独乐寺行宫,并留下了大量赞美独乐寺的诗篇,行宫内新增设的展览,辑录了12首清帝即兴之作和与行宫有关的帝后嫔妃画像17幅。


乾隆御笔碑刻,共28块,诗文107篇,是乾隆皇帝临摹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唐寅等名人书法,行草楷不同、大小字不等,或粗犷苍劲,或圆润秀丽,不仅是乾隆皇帝的书法真迹,而且是历代书法大家作品的汇集,弥足珍贵。碑文又分御笔临和御笔两种,御笔临有《艇子新浮水》(临文征明)、《朝辞白帝》(临赵孟頫)、《朱阑画柱》(临苏东坡)等,笔法和神韵均堪称一绝。御笔有《敖不可长》、《金刚四句》、《大学圣经》、《秋兴八首》等,或苍劲挺秀、或行云流水。很多作品反映了乾隆皇帝受佛、道、儒思想影响所持的中和、平常的修身之道。碑刻现镶嵌于行宫回廊内。



独乐寺自创建以来一直是宗教活动中心。1961年独乐寺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独乐寺已和白塔寺、鲁班庙、鼓楼一起成为蓟县古城内的著名旅游景点。
后一篇: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