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古建筑 |
分类: 岁月悠悠的遗存 |
合掌露齿菩萨
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内,是著名的辽金古刹。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华严寺的始建年代已很难知道,一说建于唐代,一说建于北魏。目前公认的创建年代是辽代清宁八年(1062),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后来,华严寺又几经战乱,屡遭破坏,虽多次重修,但依然千疮百孔,破败不堪,一片凄凉景象。
寺院的重要建筑是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自明代中叶,华严寺分为上(以大雄宝殿为主体)、下(以薄伽教藏殿为主体)两座寺院,自成格局,建筑风格古朴严谨。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拨款对华严寺进行维修保护。1961年,上华严寺和下华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将上、下两寺重新合并为一寺。
“文革”时期,
华严寺改做博物馆,使寺内建筑、佛像、经典、文物都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1984年,寺院交还佛教界管理使用。经过整理和修缮,这座珍贵的佛教名刹重现了往日的光华。
大雄宝殿:在华严寺内北隅。始建于辽,保大之乱(1122年)毁于
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旧址重建。殿身东向,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单体建筑面积达1,559
平方米,矗立在4米余高的台上,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 檐高9.5
米,庑殿项,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达4.5米,北端鸱吻系金代遗物,
历经风雨,至今光泽灿然。当心间及左右梢间辟门,形制古朴,为金代旧物,
门前所饰壶门,为已知较古者。殿内采用减柱法,减少内柱十二根,扩大了前
部空间面积,便于布列佛像和进行佛活动。殿内有五方佛和二十诸天等明代塑像,四周壁面为清代罕见。顶部天花板彩面共973块,大部为清代制作,所绘圆环、龙凤、花
卉、梵文等图案,极富变化。殿内还有一座2.5米高的木构楼阁模型,是仿制明代大
同城西北角的乾楼而作,为研究明代大同城楼结构的重要实物资料。
殿内四周墙上,绘满了巨幅壁画,规模之大,为全国的寺院壁画所罕见。内容丰富,除了佛讲《华严经》的“七处九会”外,还有佛传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罗汉图和千手千眼观音等,均为鸿篇巨制,颇有气魄。
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特别是塔下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佛祖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是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下寺大殿为薄伽教藏殿,意为佛教的经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进入此殿,气氛与大雄宝殿截然不同。大雄宝殿内是色彩鲜艳,金碧辉煌;此殿内则是森沉冷肃,古色古香。殿内中央佛坛上,三尊大佛端坐于莲花座上,庄严静穆。身后有硕大的背光,背光内侧饰网目纹,外侧饰火焰纹。其两旁侍立的弟子则是清秀温静。诸菩萨造型优美,神态各异,表情生动。殿内侧沿壁排列重楼式壁藏38间,至后窗处作天宫楼阁5间,两侧以拱桥相连。壁藏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佛龛,下层为藏经的经橱。整个壁藏和天宫楼阁是一组辽代建筑模式,也是国内唯一规模宏大的壁藏制作。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海内孤品”。
合掌露齿菩萨,是31尊辽代泥塑中最为生动,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相传,辽代皇家崇信佛教,征调能工巧匠修建华严寺。城外有个雕造技术出众的巧匠,不愿为皇家卖命,而且也不忍心留下年轻的独生女儿一人在家。这惹恼了官府,总管以“违抗皇命”的罪名把他痛打一顿。由于众工匠的请求,才免于更大灾祸。他女儿惦念老父亲,便女扮男装,假充工匠的儿子,托人说通总管,前来照顾老父亲,并为皇室干活。她见父亲和工匠们塑造神像时苦苦思索,便常在一旁或立或坐,做出双手合十、闭目诵经的姿态,为他们祈祷。雕工们受到启示,便依着她的身段、体形、动态塑造修饰。后来总管毒打该女,她纵身投入铸钟造塔的滚沸的铁水中,化为一朵白云,飘向了天空。年轻工匠记住了老工匠女儿临去之前的露齿一笑,就照她生前的身态、形体、眼神雕成了一尊菩萨像,放在显要位置,特别把那露齿莞尔一笑的神情塑在雕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