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山西博物院

(2015-08-24 22:03:03)
标签:

博物馆

分类: 岁月悠悠的遗存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后编成的,后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虽然《二十四孝》的最初目的是维护礼教,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还是值得我们提倡学习、继承和发扬的。1979年山西稷山县马村金代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二十四孝”陶塑,造型生动优美,人物表情传神,保存良好,序列明晰,是全国罕见的一组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这组陶塑每件都高20厘米左右,制作工艺是先用黄泥塑好造型之后,入窑焙烧而成,所表现的“二十四孝”故事情节基本上都可考证出其故事渊源。全套陶塑人物栩栩如生,表情生动,衣饰精美,除了颇具美学价值之外,也为我们研究金代文化史、社会史,乃至具体如服装史、丧葬史、民间文学史等等,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其故事情节分别如下: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郯子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眼睛患了疾病,需要饮用鹿乳治疗,于是他便披着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在一次取鹿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他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事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并护送他走出深山。雕塑表现的是他从鹿皮下现身的情景。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刘殷泽中哭堇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汉光禄大夫。刘殷七岁丧父,服丧三年期间从不露齿而笑。刘殷九岁时,曾祖母王氏在隆冬季节想吃堇菜,有十余天的时间吃不饱。刘殷感到奇怪后问她,王氏告诉他原因,于是刘殷就到泽中恸哭,说:“刘殷我罪孽深重,自幼遭受丁艰之罚,王氏曾祖母在堂,没有旬月之间的奉养。刘殷我身为人子,而想要的东西得不到,皇天后土,希望降下哀怜。”半天哭声不绝,这时忽然好像有人说:“停,停声。”刘殷停下哭声往地上看,就见地上长出了堇菜,于是挖了一斛多回家,吃了也不减少。曾经夜里梦见有人对他说:“西篱下有粟米。”醒来后去挖,得到十五钟粟米,上面有字写到“七年有一百石粟米,赐给孝子刘殷。”从这时起吃粟米,七年才吃完。当时的人为嘉赏他的天性感应神灵,竞相赠给他谷米丝帛。刘殷都接受而不辞谢,只说等以后富贵了将要报答。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杨香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自幼丧母,心眼多,懂事早,父亲含辛茹苦把她带大,所以对父亲非常孝顺。在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住,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不放,猛虎由于喉咙被卡,无法呼吸,父亲才得以幸免遇难。雕塑表现的正是杨香扼虎救父的英勇形象。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鲁义姑舍子救侄
  鲁义姑,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一名普通妇女。齐国攻打鲁国的途中看见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小孩,手里还拉着一个小孩,军队就要追上她们的时候,那妇女放弃了自己的孩子,头也不回地抱着哥哥的孩子逃往山里。齐国将军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回答说:“我没有力量同时保护他们两个,于是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于是齐国的将领命令士兵停止进攻,派人给齐国的国君禀报说:“不能进攻鲁国,刚到边境,一个山野村妇尚且知道坚持道义,没有因私害公,何况他朝中的大臣和士大夫们呢!我请求撤军。”齐国的国君同意了他的请求。鲁国的国君听说这件事,赏赐给这个妇女一百多端帛,赐予“正义的小姑子”称号,称赞她公正诚信,忠于道义。她不但以义行救了自己一家,而且保全了鲁国的安全,其义大哉。雕塑反映的正是她怀抱侄子,而将儿子放在地下,面对强敌大义凛然的情景。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虞舜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和弟弟象曾多次想害死他,他们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后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以土填井,舜掘地道后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时,大象替他耕地,鸟替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弟弟象为诸侯。此件陶塑即表现的是大象替他耕种的情节。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他家里非常贫困,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自己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雕塑则选取了女子辞别董永的一段情节。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赵孝舍己救弟
  赵孝,又名赵孝宗,沛国蕲人,他和弟弟赵礼很是友爱。有一年,粮食减产欠收,饥荒严重,社会治安也很混乱,一伙强盗占据了宜秋山,开始四处抢掠,百姓们都慌忙逃命,恰恰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赵孝听说后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伙强盗们,说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放了我的弟弟。赵礼不肯答应,就说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曹娥哭江寻父

  曹娥,上虞梁湖曹家堡人,诞生在一位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曹盱,因为能在水上抚节按歌,婆娑起舞,所以被乡人推为“巫祝”。曹娥14岁的那年,在一次纪念伍子胥的节日里,父亲曹盱站在船头的甲板上起舞,晴朗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狂风骤起,江水顿时成了脱缰烈马,纵横决荡,奔腾呼啸,一股恶浪将龙船剧烈倾斜,正在起舞的曹盱落入江中,被饿狼猛虎般的巨浪吞了下去。曹娥在江边苦苦地寻找了16个日日夜夜还是没有找到父亲,于是她跳入江中去寻找。在下游江面上一个奇迹发生了,只见一男一女浮出水面,原来正是14岁的曹娥反剪双手用背顶着父亲。人们都说她的孝心感天动地,后来人们把曹娥负父出水的地方叫贺盘村。曹娥的孝德感动了四周乡邻,人们用最隆重的仪式,将父女俩分别入棺安葬,又在她投江寻父的江边建造了曹娥庙,把原来的渔村改名叫“曹娥村”,又把舜江改名为“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的五月十二日至五月二十二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七天的盛大庙会,以寄托人们对孝女的哀思。雕塑表现的正是故事的主题:哭江寻父。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闵损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后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这幅雕塑可能表现得是闵损敬父友弟的情景。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郭巨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人,一说河内温县人,原本家道殷实,但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成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待母亲极为孝顺。后来他的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非常担心,如果养活这个孩子,必然会影响侍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却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来侍养母亲。”正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有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后,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雕塑表现了妻子欲将儿子交给丈夫又依依不舍的情景。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欢喝的长江水。婆婆非常喜欢吃鱼,夫妻二人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回家晚了,姜诗就怀疑她怠慢了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的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此雕塑选取的是姜诗将庞氏逐出家门的一个情节。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王祥卧冰求鲤
  王祥,字休征,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不喜欢他,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所以连父亲也疏远他,使他失去父爱。但是王祥逆来顺受,仍然恭敬地侍奉父母。父母生病了,他衣不解带地侍候,继母嚷着想吃鱼,适值天寒地冻时,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了,从水里就跃出两条鲤鱼,他捧回去给继母食用,继母食后病就好了。雕塑表现的是他赤身卧于冰上,冰面融化,两条鲤鱼头部伸出的场景。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雕塑选取的是母亲啮指曾参痛心的情节。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鲍出贼营救母
  鲍出,字文才,一说交才,东汉时期司隶京兆尹,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了。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救回家。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母亲背回家乡。雕塑似乎选取的是鲍出背着坐在竹笼中的母亲回家乡的情景。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紫荆复萌
  田氏兄弟分别取名田真、田广、田庆,因为兄弟和睦,同心协力创业,所以家境十分兴旺,家中庭院里有棵高大的紫荆树,为田家烘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有一天父亲把三个孩子叫到床前交待说:“人生在世,要以勤俭为本,孝义为师。我走后,你们兄弟要和睦相处,三人一心,黄土成金,这就是兴家之道。”谁知田老汉刚死不久,三个媳妇就闹起了家务纷争,并且越闹越厉害。兄弟三个没有办法,只好商量着分家,所有家产都一分为三,最后由于院中的紫荆树还没有分,三个媳妇互不相让,吵到半夜,最后决定将树一截三段,三家各得一段。次日要伐树的时候,发现满树的红花败了,绿叶枯了,紫荆树死了!一棵红花绿叶的大树怎么说死就死了呢?老大田真说:“这棵紫荆树是咱田家兴旺发达的象征,树兴旺,家兴旺,老父亲临终,再三嘱咐咱们要和睦相处,振兴家业,老人尸骨未寒,咱们就闹起了分家,这棵树是替咱们羞死的!”说罢就号啕大哭起来,老二老三也哭起来,媳妇们也跟着哭了起来,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最后三个媳妇发誓:“咱不再提分家啦,往后谁再起二心,天打五雷轰!”语音一落,只见满树的红花重新绽放,紫荆树真地又活了,从此,田氏三兄弟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齐心协力,重振家业。雕塑表现的是田氏三兄弟站在枯死的紫荆树前痛哭的情景。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王武子妻割股奉亲
  王武子,河阳人,唐开元年间征涉湖州,十年不归。家里非常贫穷,他的妻子每天以织履作为生计,但是对婆婆却是非常孝顺。有一天婆婆生了病,听说想让婆婆的病情好转,非要吃人肉才能治好,王武子妻遂将自己大腿之肉割下来做成羹汤给婆婆吃,婆婆吃了羹汤后病情立即痊愈。雕塑表现的是故事的主题:割股奉亲的情景。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原谷拖舆谏父
  原谷,实名元觉,又称圆觉、袁觉。原谷有个爷爷,年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想抛弃他。原谷那年十五岁,他对父亲好言相劝,说:“爷爷养儿育女,勤劳节俭一生,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违背道义的。”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做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把爷爷抛弃在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带了回来。父亲问:“你带这个不吉利的东西回来做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父亲听了很惭愧,对这件事很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他。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丁兰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雕像选取的是丁兰在母亲的木像前禀告的场景。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孟宗哭竹生笋
  孟宗,字恭武,三国时江夏人,年少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去世,只有年老体衰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一日母亲深感不适,孟宗经过求医问药,得知用新鲜的竹笋做汤就可以医好母亲的病。因为正值凛凛寒冬,根本就没有鲜笋,小孟宗非常希望母亲的身体好起来,可是又无计可施,在担心忧愁中小孟宗独自一人跑到竹林,扶竹而哭。他的哭声打动了身边的竹子,于是奇迹发生了,地上瞬间长出了许多的嫩笋,小孟宗看到时心里特别高兴,他小心地摘取了竹笋,欢欢喜喜地回到了家里,马上用竹笋为母亲熬好了笋汤,母亲喝了笋汤之后身体果然大有好转。雕塑表现的就是孟宗在竹林中捂面痛哭,地面上冒出了鲜嫩竹笋的场景。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韩伯俞泣笞伤母
  韩伯俞,西汉时期梁郡人,生性十分孝顺,侍奉父母体贴入微,母亲很喜欢他。只是母亲性格严厉,对伯俞虽然疼爱,但如果偶然因某件事触怒了她,就会举起手杖打他,他既不辩解,也不哭泣。有一次母亲又发怒用手杖打伯俞,但因为年高体弱,打得不很疼,伯俞忽然哭了起来,且哭泣不止。母亲感到奇怪,问:“过去打你的时候,你就笑着让打,从来没有哭过,如今为何这么悲伤,难道是下手太重打得很疼吗?”伯俞说:“不是的,过去挨打,十分疼痛,知道母亲身体康健,儿心里庆幸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可以经常享受母子天伦之乐。今天母亲打我,我却一点儿也不感到疼痛,可见母亲体力衰弱,心中因此悲伤,情不自禁,所以就哭起来。”母亲听了,扔掉手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不再说什么。伯俞的孝顺之心如此诚恳真挚,特别感动人。此件雕塑有残,似乎表现的是母子二人对话的情节。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刘明达卖子行孝
  刘明达家里非常穷困,没有能力养活母亲和孩子,看着母亲一天天消瘦,为了侍奉老母,在无奈之举下,就将自己的孩子卖给了路过的王将军。他的妻子见儿子被卖,连声呼唤,肝肠寸断,自尽而亡。雕塑表现的情节就是刘明达将孩子送到了王将军的手上,妻子赶来,痛不欲生,刘明达转身拦住妻子,安慰她。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杨乙行乞养双亲
  杨乙,唐代圩桥人,家徒四壁,没有固定的资产,专门靠讨饭奉养父母。每天讨来的食物,一定要带回家侍奉父母,父母若是没有吃,他即使是饥饿难忍也不敢先尝一口,一定要等父母用过之后自己才敢食用。如果讨来的有酒,他就一定要双膝跪地,双手捧给父母,等父母一起举杯共饮,然后站起身,一边跳舞助兴一边唱山歌或莲花落,让父母高兴。人们见到后,感慨杨乙真是个孝子,说:“他不过是一个讨饭的,却能这样侍奉双亲,其人品一定有可取之处。”乡人因此而共传其孝名。有的人敬佩他的孝行,怜悯他家中穷苦,赠给他金钱,希望帮助他孝敬父母,杨乙却是坚持不受,说:“不是应该得到的东西,只会令双亲蒙羞。”有的人劝他给人打工,挣钱养活父母,不必再去乞讨,他说:“我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因为父母年纪大了,只有我一个儿子,我如果去给人打工远离父母,何人来侍奉父母呢?”众人因此更加敬重他。后来,父母相继去世,都是杨乙乞讨募得棺木,杨乙脱掉自己身上的衣服殓葬父母,哪怕是数九寒冬,冷风刺骨,他都不顾。他把父母薄葬在野外,就露宿在坟墓旁日夜哭泣,悲声不绝,每年按时祭奠。后来,忽然无意中发现墓地旁有异常,心想:是不是盗贼夜里埋的赃物在里面呢?于是就挖开来看,赫然发现一窖黄金,上面写有六个红色大字“天赐孝子杨乙”。杨乙向天叩拜,拿这些钱重新安葬父母,剩余的钱置办田产盖了房屋,从此成为一个富翁。雕塑选取的是故事的主题:杨乙双膝跪地,将乞讨来的食物侍奉给父母。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崔孝芬事婶如母
  崔孝芬,字恭梓,北魏博陵安平人。平时侍奉叔婶如侍奉父母一样,每天早晚率领弟弟前往请安,每次进出都要禀告。叔父去世后,孝芬侍奉婶母依然如故,家中的事情不论大小,一定要先得到允许而后才做,兄弟每次外出,得到的物品不论大小都要奉献给叔母,以为四季之用。婶母慈祥,把孝芬兄弟当亲生儿子来对待,对他们的妻子也不分彼此厚薄,因此,一家大小二十多年没有一点闲言。孝芬的弟弟孝讳对兄长十分恭顺,凡是侍坐、饮食、进退的时候,孝芬如不说话,他就不敢先说。孝讳经常是鸡叫时就起床,穿戴整齐,到兄长和嫂嫂的住处请安。妯娌之间也是相亲相爱比亲姐妹还要亲,衣服鞋子不分彼此,互通有无,整个家庭欢欢乐乐,一团和气,一派欢乐祥和气象。
蒙冀陕宁晋京行47:晋 <wbr>金代陶塑“二十四孝” <wbr>山西博物院
  陆绩怀橘遗亲
  陆绩,字公纪,三国时期吴国人,是个天文学家,自小受父亲高风亮节的熏陶,深懂孝、悌、忠、义之道。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袁术家中做客,袁术提出的问题,陆绩对答如流,不卑不亢。袁术惊叹小陆绩的才学,拿出橘子招待他,陆绩悄悄地往怀里藏了几个橘子。临行时,怀中的橘子滚落在地,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神色自若地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将来肯定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雕塑表现的是陆绩怀中的橘子掉到了地下,高高在上的袁术责问他的情景。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孝”一直被世世代代传承着,子女对父母尽孝乃天经地义之举,子女从父母那里传承了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敬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孝”字,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意思就是孝指孝顺,尽心奉养且绝对服从父母。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能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的人,这样也就是尽到孝了。而人之行孝,又不能离开敬,孔子曰:“盖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敬父母,没有一定的形式,但皆要出自有敬爱之心。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商周时期。在古代,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祖先是我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很多都体现出后人对祖先孝敬的,凡是子孙铸造鼎彝之器来祭祀祖先的,必定要把对祖先的称呼铸在铭文中,以表达对祖先神明的孝敬,如“祖甲、祖乙、祖丁、父甲、父已、父丁、父癸、母戊、母辛”等,这些都是后人对死去先人的祭祀称呼,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先人的行孝之道。
  以上《二十四孝》的故事情节都十分的引人入胜,令人叹为观止,虽然当中有一部分是所谓的“愚孝”,但这些愚孝故事也体现出了古人的传统美德,其行为虽不足取,但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提倡学习的。“百善孝为先”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虽然不必像古人那样做那些激烈的行为,但是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只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品格高尚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