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阳清风寺

(2011-11-03 23:13:25)
标签:

旅游

分类: 岁月悠悠的遗存

辽阳清风寺
    清风寺位于辽阳县首山乡马伊屯村,1988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历史上曾有"辽南第一寺"的美称。占地面积五千余平方米,有山门、正殿、后殿、配殿、僧房共22间。山门墙壁上嵌有清咸丰七年(1857年)立的石碑。正殿仍保留明代歇山式作法,是省内现存明代殿宇建筑的典型代表。正殿后有白松一株,为国内罕见。清风寺经辽阳县1993年重修,三层大殿,建造宏伟

辽阳清风寺

   了解清风寺首先要了解首山,因为清风寺位于辽阳西南15华里的首山南麓半山腰处。首山系千山之首,千朵莲花山的第一山,高176.1米,东西走向,长5华里。首山以其地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重要,地势险要而成为辽东战事中的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著名的司马懿讨伐公孙渊之战、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东征曾驻军于此、发生在上世纪初的日俄战争及解放战争时的辽阳保卫战皆发生于此。辽阳清风寺

辽阳清风寺

辽阳清风寺

辽阳清风寺 
辽阳清风寺 
辽阳清风寺

辽阳清风寺 正门两旁的墙壁上,分别在汉白玉上刻着两首诗,这就是"清风八宝"之一的"二圣钦诗"了。

辽阳清风寺 左侧为唐太宗李世民进驻辽阳时写的《辽城望月》,由著名书法家温同春补书。"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大概意思是说:李世民进驻辽阳,登上辽阳城头,但见明月初上,月色皎洁,光照圆碣(碑)。月亮时而被飘浮的云彩遮住,时而又露出脸来,月光从树的枝叶空隙间照到地面上,缀出斑斑点点的花样图案。微光渐明满桂枝,圆月亏时镜彩缺。影散晕重,驻跸辽阳,望月抒怀,表达了诗人"伫观妖氛灭"的愉快心情。(玄菟:古代郡名,汉武帝所设,包括辽东、吉林南部及cx咸境南道一带。九都:古城名,在吉林省集安西北。驻跸:古代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的地方。)
辽阳清风寺 右侧为清康熙皇帝玄晔巡幸辽阳时题的诗:"肃将轩驾向辽阳,暖日晴熏百草芳……林间苍藓侵人径,墙上新花缀女墙……"是由书法家杨玉林书写的。
辽阳清风寺 
辽阳清风寺
这是"清风八宝"之二的"天惩罪兽",这是一对绿松石狮子,西边的是雌狮子,现完好无损,东边这只是雄狮子,雄狮子身上有个很大的裂缝,狮子几乎是裂为了两半。

辽阳清风寺

再说说这用于雕刻狮子的材料"绿松石":绿松石因形似松球而得名,是一种珍贵玉石。绿松石是含铜的地表水与含铝的的矿物或岩石(如长石、磷灰石等)作用后在裂隙中沉淀而形成的,属裂隙淋溶填充型矿床。我国湖北省西北部的郧(yún)县、郧西县、竹山县出产的绿松石质量最为纯正,郧县云盖寺产出的最为著名,素有"东方绿宝石"之称。据说东北只有辽南才有。
辽阳清风寺寺庙正门,上方挂有三块牌匾,分别写着"首山古刹""清风寺""东都胜迹",内层还有一块也是写着"清风寺"的牌匾,这些都是90年代修复清风寺时县长陈敬东为清风寺所题。
辽阳清风寺
正门门口两侧有两个石鼓,真名叫椒图,跟石狮子一样是保护庙的,传说椒图是龙的儿子,像水里的螺蛳,有一圈圈的螺纹,他喜好闭合,放在门前跟石狮子一样是看门的,一般人照着他的外形也叫他石鼓。其作用其实是支撑正门或中门的门框、门槛和门扇的枕石,另一个作用是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与门梁上的砖雕、彩绘相应成趣。每一种类型的石鼓上都雕有不同的吉祥图案,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

柱下的石头叫石珠,即柱礎,粗略等于柱径,还有豆子形、花瓣形、莲瓣形及八角形等等。木造寺庙的柱珠,一般由石块雕成,可防水渗入木柱,也有美观的作用。
辽阳清风寺

 

辽阳清风寺
石雕龙首悬钟柱,这铸铁的大钟即是"清风八宝"的第三宝"古钟悠远",它铸成的时间是清嘉庆六年九月(1801年农历9月),距今已有202年的历史了。辽阳清风寺
古钟基本保持完好,仅钟口部花瓣形叶爪断了一小截,上面的字迹仍清晰可辨,这些文字记载着铸钟的时间、铸钟的匠人的名字,当时主持僧的名字以及捐款者的名单。
辽阳清风寺

出了正门进入正院:正前方就是大雄宝殿,两旁是东西厢房,在大雄宝殿两侧有东西配殿,配殿两旁与大雄宝殿之间各有小门可通往后殿。

辽阳清风寺

辽阳清风寺
院中这棵白皮松是"清风八宝"之四"白松复荣",据记载,清风寺院内原生有一株白皮松,青荣俊茂,人称虎皮松,此种树木本地区十分稀少,因而很珍贵。相传为清朝末期首山脚下朱家堡子绅士梁国玺(字半农)1894所植,多年来成为清风寺内的一道景观。1977年,当时老百姓不知从哪听说虎皮松能治哮喘,于是纷纷前来求得树皮回去治病,结果这棵古松树一夜之间被扒光了皮,不久便枯死了,很是让人痛惜。1978年有人在后山发现了两株自然生成的白皮松,王玉山等人将其中一棵移植到了寺内,栽在大雄宝殿香案前,现这棵白皮松已长高近5米
辽阳清风寺

树前的这个假山据说也是梁国玺从江苏无锡搬运过来的。梁国玺这个人很值得一说,他名国玺,字半农,辽阳县朱家堡子人,好善乐施,十九岁就帮乡里去北京诉讼,状告耿仲明霸占百姓土地一案胜诉,为百姓排了忧解了难。后又为乡亲筑路十里,用了半年时间修好了朱家堡子到辽阳西关十多里的道路,方便了车马行人。咸丰十年三月,梁半农从首山附近四乡请来了能工巧匠重修清风寺,七月十五日,大小佛殿、僧房、山门等修葺一新。同时,还修改了两廊,当作校舍,招收学员,聘请名师,在此兴办教育。为了留个纪念,他就在正殿后面栽植了一棵北方稀有的虎皮松(又叫白皮松、麒麟松),

辽阳清风寺
门前的这棵古松树就是"清风八宝"的第五宝"斜松向佛"了,它大约有600多年的树龄了。高约8米直径约0.3米,它将身子斜探过来,将自己的树冠正好遮在门上。人们说,这棵百年老松一心向佛,并用自己的身子给佛主遮风挡雨,以示对佛主的忠诚,将来必成正果
辽阳清风寺

辽阳清风寺
墙后的那三棵古槐树,已有600年的历史了,他们是"清风八宝"的第六宝"悟槐三宝",它们的树干现在已经是空心的了,但还是枝繁叶茂不减当年。
辽阳清风寺 

辽阳清风寺

辽阳清风寺

辽阳清风寺

 
辽阳清风寺 
穿过小门,走上二十一级台阶就到后殿。清风寺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后殿要比前殿高出许多,到后殿去就必须要登上这"清风八宝"的第七宝"原始二十一级台阶",台阶由坚固的花岗岩条石砌成,它与寺庙共同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自建寺以来,清风寺多次复修,唯有这台阶没有修复过,现在,这处原始台阶经年深日久,已经剥蚀得很严重,但仍然承载着游人
辽阳清风寺 
辽阳清风寺

 历经千年战火,清风寺完好无损。但却几乎毁于十年浩劫。1966年9月15日,寺内文物毁于鞍山红卫兵之手,僧人释宝贤、释清彻、释无量被遣散。1970年,辽阳成立了辽阳市沙岭区公安分局收容教育队,地址就在首山公社清风寺内,从此这里又成了劳教场所。当时人们一说,某某被送"清风寺"了,就是指因犯法而被劳教的人。直到1988年,清风寺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县文物部门接收,并经1992年-1995年正式修缮,省文化厅投资300万元,重修清风寺,雕石狮、修山门排楼、刻摩崖字、购石铁香炉、铺上山路、建停车场等,一个占地5000余平方米的清风寺又以其古朴、自然的风貌屹立在首山。
辽阳清风寺

瓦当起源应追溯到西周时代。当时瓦的制作是先制成圆筒形的陶坯,然后剖开坯筒,入窑烧造,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就为筒瓦了。故"瓦解"一词即源于此,板瓦用于屋顶,筒瓦覆盖于两板瓦之间。筒瓦最下方所置的圆形物叫瓦当,又称为勾头,也有半圆形的。上面有龙的图案,瓦背有瓦钉,起到的是固定作用。真正开始有瓦当,大约在春秋时期,起源瓦当上的主要文饰为兽面纹,后来普遍向卷云发展。到了东周列国,瓦当成为了一些大型建筑的构件,发展迅速,鼎盛一时。各国烧造和使用的瓦当有所不同。两个瓦当之间的尖形物是滴水,又称雨帘,雨水即由此处落下,瓦当与滴水并列于檐口,一阳一阴,搭配得宜。早期的"滴水"与瓦身的夹角一般为直角,晚期则增至一百度以上,以利于流水外泻,具有很大的科学性,更加显示了我国古代瓦当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功能。
辽阳清风寺

 

辽阳清风寺

    在建筑学中,这里的建筑为硬山式屋顶,硬山式即人字形屋顶,屋顶两坡交界处常用瓦片叠砌或砖砌成屋脊,这就是正脊。还有四条垂脊,垂脊即前后方向的屋脊,又称规带。

辽阳清风寺

斗拱和雀替。上面这个T字形结构叫省替,又称插角或托木,安置在梁柱的交点,亦具有稳定直角的功能。它的上面画有花鸟,有很强的装饰作用。知道屋角下层层叠叠的结构叫什么吗?这就是"斗拱","斗拱"在设计上是由木块所组合而成的,内有凹槽的小木块为[斗],承接[斗]的长形木条为为[拱],我们将这二样物件的组合称为[斗拱],斗拱的作用在于支撑屋顶的重量,如此可以抵消一部分屋顶的压力,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另外它也可做为装饰,使建筑物更为美观。为了防腐、防蛀,匠人们还涂上油漆,画上各种图案,为了不掩盖斗拱的结构,还用不同的色彩将斗和拱突现出来。每一组斗拱称一朵,每朵最下部有一拖住整组斗拱的大斗,称栌斗,栌斗一般用在柱列中线的上边,栌斗上开十字口放前后和左右两向的拱,前后挑出的称华拱,左右向的称泥道拱,华拱可挑出一至五层,每挑出一层称一跳,这里前后连续有三跳承托梁枋。
辽阳清风寺

屋顶上的这几个兽又是怎么回事呢?民间有句俗语叫五脊六兽,说的就是这几个兽,而且这几个兽已经成为中国古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所谓五脊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的,统称"五脊"。在五脊之上又安放了六种人造的兽,合称"五脊六兽"。据中国古书上记载:正脊两端的兽叫"龙吻",垂脊上的五条兽合称为"螭吻",分别是狻猊、斗牛、懈豸、凤、押鱼。狻猊是龙之九子之一,对于狻猊,古书解释说:"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也"。所以他排在第一位了。
  说到狻猊,我们就有必要说一说龙的九个儿子。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那他们都是干什么,叫什么呢?现在就来说一说:
  好重者:赑屃(音毕喜),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
  好望者:鴟吻(音吃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飸餮:(音滔帖),最贪吃,常饰于鼎的盖子上;
  生性好杀者:睚眦(音牙自),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狴犴:(音毕岸),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好烟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
  性情温顺者:椒图,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
  好鸣者:蒲牢,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
  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重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鴟吻(音吃吻,龙的九子之一)、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中国古代先民称五脊上的兽为神兽,并顶礼膜拜,说这六兽可以"护脊消灾",是镇脊神兽。正脊上的龙吻也叫"吞兽",它的作用是可以严密封固两坡瓦垅交汇处,提防雨水渗漏。中国古建筑皆为木式结构,中国古代先民相信,在五脊之上安放镇脊神兽,不仅会带来吉祥,而且还可以避火消灾。正脊上的龙,有的背上还插着把宝剑,民间有这样的传说:龙王年迈欲禅让王位。龙王有二子,为继承王位争执不下。龙王吩咐,谁先吞下龙宫房脊者可取王位,闻言,龙兄飞身张开巨口吞住屋脊,龙弟见势已去操剑在手将其兄刺死在屋脊之上。龙弟见闯下大祸,飞身离去,刺在龙兄身上的剑也未得拔去。这便是中国古建筑正脊上有剑柄的来历。

                                                             ——解说词来源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