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代烽火台:葫芦岛连山区北安村

(2011-03-23 15:34:58)
分类: 精彩纷呈的景物

明代烽火台:葫芦岛连山区北安村

 小时候,这里的烽火台很高很高,20年后就剩这堆土包了

明代烽火台:葫芦岛连山区北安村

 

明代烽火台:葫芦岛连山区北安村

 

明代烽火台:葫芦岛连山区北安村

 

明代烽火台:葫芦岛连山区北安村 
明代烽火台:葫芦岛连山区北安村

明代烽火台:葫芦岛连山区北安村

连山明代辽东镇长城遗址
作者:tlsrc  

    我国历史上秦、汉、明三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在锦西境内穿过的是明代长城,又称“辽东边墙”,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辽东长城始建于明正统二年至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437—1609年)。《明史》记载:“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明代辽东镇长城西起蓟镇长城交接的山海关北锥子山,北至义县,东至黑山,转向开原、昌图,东南至鸭绿江边,全长1000余里。

    明代辽东镇长城在连山境内呈西南——东北走向,西南自兴城市元台子满族乡入境,经寺儿堡镇南的歪桃山到老边,经村北越过山梁入沙河营乡,经水口子西沟过高家屯南山,穿过公路经黄土坎南山到长岭山。再沿小虹螺山脊转向正北,在今塔山乡境内盘道沟北登顶峰,到今大兴乡境内毛家沟转向东北,经虹螺岘西二台子、双台子进入平川。在火台子过女儿河,经过台集屯金家砬子、北安,在水口子村出境。穿越连山7个乡镇、53个村。全长32.5公里。

    连山境内的明代辽东镇长城主要分为石墙、山险墙、土墙三部分组成,明显的石墙有两段:第一段从北老边后山到水口子西沟;第二段从长岭山、盘道沟到西二台子。在底宽四五米地基上,干垒石壁,内填石馅,隔一段距离垒一道横墙,叫石垛墙。寺儿堡南山、沙河营、黄土坎南山残存石墙墙基。全长19.7公里;险山墙在小虹螺山上,遇有悬崖峭壁,利用天险稍加修凿即成,遗迹犹存。全长12.8公里;土墙在虹螺蚬、台集屯的平川上,少数地面只见一条土棱,多数地方遗迹消失。墙上有砖石碓砌和土堆而成的敌台45个,墙内山脊上有砖石碓砌烽火台17个,还有城堡6个,分布在松山寺堡、沙河堡、长岭山堡、椴木冲堡、大兴堡、大福堡,在今大兴乡石灰窑子村西还有白花寨铁场百户所1个,塔山乡还有塔山千户所1个。


明代烽火台:葫芦岛连山区北安村  
明代烽火台:葫芦岛连山区北安村

 

明代烽火台:葫芦岛连山区北安村

明代烽火台:葫芦岛连山区北安村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t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传递方式
  如果匈奴人入塞围困亭障,已来不及下亭障燔薪时,白天则举亭上蓬或加一烟,夜间举“离合苣火”。“离合苣火”是处于“虏守亭障”的紧急而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信号,即几把苣火一会儿分离,一会儿又合拢。如果被围逼的亭障不能发出燔积薪的信号,距离最近的另一座烽燧应按规定照常举蓬燔薪,把信号准确传递出去。《塞上蓬火品约》还规定,如果发现所报的信号有误,则应立即“下蓬灭火”,取消所发的信号,并写成书面报告,迅速传报都尉府。若天气恶劣,或亭燧相隔过远,在“昼不见烟,夜不见火”的情况下,应立即将情况写成书面报告,用加急的传递方式报送上级。有的汉简还记录了某烽燧的守备器物和生活用品,其中有报警物布蓬、布表、苣、积薪、鼓;建筑器物椎、瞄准器械“深目”,防御武器弩、枪、羊头石等。并表明当时的烽燧是由候官(候长)管理的。候官统候史,候史管燧长,负有保管装备,修葺建筑物、管理“天田”,巡视检查与及时汇报的职责,候官则向都尉负责。为了保证烽火制度的严格执行,汉代有一整套严密的制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