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左县南公营子“五庙”

标签:
文化 |
分类: 积沙成塔的旅程 |
南公营子五庙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喀左县)南公营子镇,五庙指的是元隆寺、普佑寺、车轮寺、金安寺、仁隆寺,由于五座庙宇相距较近,形成庙宇建筑群,因此总称为五庙。
五座庙宇各有别称,并建筑于不同年代,由于历史原因,五座寺庙的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毁坏,现正修缮重建。
南公营子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是个多民族聚居区,早在清朝康熙二年(1663),这里就是喀喇沁左翼衙门所在地,镇政府西侧的普佑寺已部分修善,完成两座大殿的修复工作,位于镇中心小学旁的仁隆寺也已完成两座大殿的修复,位于南公营子镇中学的金卷寺部分建筑完好无损。
1. 仁隆寺
仁隆寺(洼子庙),建于1803年清嘉庆8年6月,是上台子东王府乌家的家堂庙,门房是马店,门楣上挂一石匾,匾中心写仁隆寺三个字,匾右侧写有嘉庆八年六月的字样,二殿是关公庙,中间塑有关公像,三大殿正面塑有金刚佛、弥勒佛,千手千眼佛的佛像,两边是十八罗汉,二殿和三殿墙壁上绘画关公的一生,从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古城相会,华荣道一直到镇守荆州活灵活现。
殿东西两侧建有房屋是喇嘛居住的地方。殿中心有古松一棵,胸径一米,枝叶茂盛,冬夏长青。东跨院是当家喇嘛主持经营的50亩香火地和种蔬菜的地方。
每年旧历二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开始举行三天“董共道扎及会”,祈祝神佛保佑一方,消灾免难,太平无事。
2.金卷寺(奶奶庙)
金卷寺是始建于嘉庆年间的清代古建筑群。据传说为嘉庆皇帝姑奶奶所建,后奶奶死招来喇嘛看庙。
该寺雄伟壮观,四周环绕着鹰不落的尖脊筒丸围墙。全寺四进院落、五层大殿:山门殿、天王殿、罗汉殿、讲经殿,最后是奶奶住的三间二层楼房。楼房两侧东西延伸各5间配殿,配殿延两侧向南延伸的建筑俱是青砖蓝瓦,各11间,为随奶奶来此的八家老公及宫娥居住,各殿东西两厢修有配殿,建有娘娘殿、老爷殿、弥勒殿、药王殿等共73间殿堂,错落有致地分布在32,000平方米的土地上。
整个寺院建筑,布局规整,结构严谨,主次分明;所有的建筑,均为我国传统的木结构,每座殿的梁、檀、橼等都绘有各种彩色图案红窗绿檐,石拱殿门,无脊六兽;殿门佛像虽然大小规格不一,所取泥、石、木、铜、镀金等材质不同,均塑造得形象优美、神态生动、栩栩如生,尤其讲经殿存有用蒙、藏两种文字印制的各种经卷500多卷最为珍贵。
整个寺庙两侧修有跨院,主房7间,门房5间,东西厢房各11间,东舍西厨,供喇嘛和管事人居住,该庙共有香火地300亩,每年产粮10余万斤,备为神佛香火和喇嘛的生活费用。
该寺解放后喀喇沁左翼旗(县)政府在此居住一个时期,1956年建喀左蒙古族卓南高中就在此庙内,现在仍为南公营子蒙中所在地。
3.普佑寺(楼子庙)
普佑寺(最后大殿二层楼,俗称楼子庙),建于康熙年间前期,据传说,康熙帝私访到南公营子,看四周群山环抱、凌河贯穿中间,两岸平原,平原中间有独山一座,是“怀中抱月、九龙含珠”,出帝王的地方,康熙正在观看行走时忽然听见雷声,但没有阴云没有下雨,因此修了“干打雷庙”,以后这庙仍是闹神鬼,一个小喇嘛在这庙里失踪了,又找不到,就把干打雷庙拆掉,又修一座“老爷庙”,后修了“普佑寺”,前后修了5个大殿,一殿前有阅台,台正中东西有台阶,有中门,平时不开正门,有庙会时才能开,平时走东西角门,此殿三间,松木结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二殿是四大天王,塑像一丈多高,脚踩八大怪,分坐两侧,殿前东西建有钟、鼓二楼,楼内各悬钟一口鼓一面、钟楼西、鼓楼东,在二殿后三殿前有古松7棵,树体粗大树冠高耸,据朝阳市考查有二百四十多年的树龄。从前殿北正门,宽六尺的通路直通三殿正门台阶下。阅台上方砖铺地,条石圈边,青砖砌墙,墙面红色涂沫,殿四周都有火红抱柱6根,四面20根红抱柱支撑着走廊峭壁,檐下雕刻彩绘花纹,至今尚存,殿脊正中设有六尺多高的铜顶子,顶内供有如来铜像,殿内供的主佛塑像(蒙语啊日呀包老,包日汉乌射)是弥陀佛泥像,还有占堂佛像等。
四殿修前建一座高一丈五尺汉白玉塔,名叫“尼斯以哈宝号敖”(大海佛),塔四周有石栏杆,造型别致。
五殿修建的是二层高楼,松木结构,从楼座到楼顶都是通天的红抱柱,二层楼板都用松木铺成,楼中间有八卦形的天井,楼上楼下供有如来佛、弥勒佛、释迦尼等铜像,旧历每三整年喇嘛、僧、尼集中在楼下诵念经文,蔚为壮观。
大殿东西两侧各修一个跨院,后边还修建一个宅院,是喇嘛食宿地方,各殿东西建有配房,配房内塑有大小不同的泥塑,有藏经房和乐器房。每年正月十五这天夜间,天王殿前设有三座牌楼拱门,设有灯山(灯山由千百支麻油灯点燃),蒙古族人民都有向铜盅添油的习俗,以表示向庙施舍修好,真是灯山火海,耀眼如同白昼。
楼子庙东院有水园子30亩(现址镇供销社院内),有香火地150亩,拴有车马,雇佣长工,每年收入的粮食和蔬菜归庙食用。院内存有古松一棵,佛殿7间,泥塑佛像在1947年土改时毁掉。
清康熙帝把普佑寺后边那条河封为铜帮铁底的小河子,在奶奶庙西边河口出水处,修了一座石桥,名日锁龙桥,此桥石结构,石接缝用铁扣扣紧,1929年,大凌河水暴涨,小河子洪水把桥身整个冲走。(普佑寺旧址是现在的镇政府所在地)
4.天罗寺(金顶庙)
天罗寺方园五亩大,修建大殿5间(因殿脊中设有铜顶子俗称金顶庙)建于清康熙初年,大殿正中间塑有如来佛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每年旧历六月十五至七月末,所有南公营子大庙喇嘛都到天罗寺念黄经和金刚经,一共举行45天,起名叫“烟乃会”(修炼经),祈求上天神佛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民乐业。(天罗寺旧址是今镇政府耐火材料厂)
5.安全寺(佛堂庙)
安全寺,是吉府的家堂庙。修建年代不清,共有两大殿,前殿是关公和占堂佛塑像,后殿是如来佛像,(此庙在1960年左右拆除)